不敢忘“忧”
记者曾经到过市郊一处景观河道,参观当地河道治理带来的新景象。但一位农民却泼了一盆冷水:你别看岸边绿化漂亮,河面上没有垃圾,这些都是表面上看到的,河里的水质并没有真正转好,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出现问题。
在采访某条河道整治现场时,当地基层干部一方面介绍这条河的黑臭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对记者坦言:要是到了夏天,这条河道还是会发臭的,因为这还是一条断头浜,而且处在居民集中的城区,很难打通与外围河道的联系,接下来只能通过投放微生物等办法来缓解水质恶化了。
这也提醒我们,“治水”有其特殊性,毕其功于一役并不容易。
任务压得紧,时间很急迫,一些地方会为了完成任务做表面文章吗?有些业内人士提醒,要谨防贪大求洋的漂亮工程,不能一味追求好看的生态景观河道,还是要真心实意地治理河道,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一些好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真心实意贯彻落实。在奉贤区,前不久一场令人紧张的“河长赶考记”,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河长:一位位河长走上台去,面对区委书记庄木弟等区领导的各种提问,有问必答……许多原本是外行的河长,硬是被“逼”成了治水专家。
当然,也有“象征性履职”的现象。同样是“河长制”,记者曾询问过有些基层干部,他们虽然当了河长,但对于其中责任和要求还不太清楚。
为了快速实现河道治理的效果,有的地方政府还容易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近年来,一些地方试验了不少新型的河道水质改良办法,比如投放特种微生物、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等,并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结果,河道可能暂时恢复了清澈,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出现了反复。因此,一些区的老水务工作者提醒,河道整治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相信什么神奇高效的“灵丹妙药”,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综合施策,注重源头治理,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才能走出科学的治水之路。
“上海这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水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细细品味市领导的这番话,我们对于当前和今后的治水大计怎敢有丝毫懈怠?(记者 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