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冬春水利的好时节,上海已全面打响了中小河道整治的攻坚战,目标是——“到2017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特别是郊区和城乡接合部水环境质量,使广大市民群众感受到水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有更多获得感。”
号角一吹响,各区纷纷立下军令状,并开始了紧张冲刺。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个小细节:近日,金山漕泾镇疏浚一条村河,工人竟在黑乎乎的河底“冲洗”出了200多年前的古桥遗址……透过这个特写画面,我们看到了一幅市郊治水全景图,以及与治水相关的历史纵深感。
治水并不容易,它需要奋力一搏的“勇”,更需要科学治理的“谋”。这一次,上海各区能否打破河道整治“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
“勇”字当先
河道治理在上海,并不是个新鲜事,大家都知道很难。但也正是从上海这两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践中,许多干部对“上海治水”有了必胜的信心:只要下决心、下狠心,不管多难也还是有办法的。
2017年,上海“五违四必”整治三年行动将进入最后攻坚之年,同时又叠加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更繁重了。在有些基层干部看来,一个“频道”未关,另一个“频道”又开,实在是压力山大。
但闵行区委书记赵奇却将此看成了一个“窗口期”,并反复给全区大小干部“敲木鱼”:持续有力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在全市营造了大好氛围,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为河道整治清除了观念、政策等多重障碍,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时机“毕其功于一役”,实现“一步到位”。
金山一位干部表示:“干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与十年前相比,现在治水的大气候完全不一样了。以金山为例,一方面我们的截污纳管即将全面完成,村里的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等企业也正在被清拆,另一方面全区在环保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百姓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可以从源头进行治理……我相信,这一次是能治好的!”
从各区近期纷纷立下的治水军令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番上海“彻底治水”的决心和勇气:
有的地方勇于攻坚。比如嘉定区,排摸出的常年黑臭河道有149条段197公里长,计划都要在今年底完成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即使是生态岛崇明,也排摸出了10条段、14.5公里的重污染河道,明确要在今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整治目标,努力实现崇明三岛“出去的水比进来的水还要好”的目标。
有的地方自我加压。比如松江区,在2016年12月2日打响了“消除黑臭河道、打通断头河”攻坚战,接下来300天里要完成26条黑臭河道26条、125条问题河道、若干条群众举报投诉河道的治理工作,到2017年9月底之前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状态。
有的地方机制创新。比如浦东新区,目前已形成“全员共守”水面积率底线机制,力争到“十三五”期末规划水面积率达到10.56%,高于全市10.1%的指标。
这样的生态保卫战声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段过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曾倾20多年之力、斥百多亿巨资,终于成功让“黑如墨、臭难闻”的苏州河等市区河道告别黑臭,甚至达到景观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