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持中的六大怪现状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地方在产业扶持中跑偏了方向,一些企业躺着享受政府扶持,一些扶持资金打了“水漂”,出现许多不正常的现象。
怪状一:不看市场需求,看领导爱好
有的地方在产业扶持中,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完全投上级领导所好,领导说扶持什么就扶持什么,领导喜欢什么就扶持什么。此之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某地原本主要出产绿茶,后来一位从其他地方调来的领导提出,可以用夏秋茶或精选绿茶后剩余的“边角废料”为原料,经过发酵处理制成红茶,增加茶农收入。于是,当地大力扶持红茶生产,连一些原本不产或很少产茶叶的地方,也采取以花入茶、以药入茶的办法,上马“红茶工程”。该领导调离后,那些红茶大多数又销声匿迹了。
有时,有的地方会莫名其妙冒出一些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几年前,滇东北某烤烟重点乡镇书记突然布局全镇发展蚕桑产业,又是挤出扶持资金,又是给所有村委会下达任务。一些村民受领取补助的刺激,勉强种了一些桑树,等补助一结束,又毁桑种烟了。
怪状二:不做产业做“包装” 产品多半是样品
一些企业在获取政府补贴中尝到了甜头,就一门心思比对着政府要求包装项目、评审项目,而不是发展生产经营。不少依靠财政补贴活着的企业,其出发点就有问题,具体表现可归纳为“四有四无”。
一是有计划无实施。在得知政府的产业导向和具体扶持要求后,一些企业为了获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做项目计划非常积极、非常用心。但在项目获批尤其是真金白银到手后,这些企业就没有了实施的动力,许多蓝图就停留在了纸上、墙上和宣传栏上。
二是有厂房无生产。由于资金补贴到位加之评审需要,有的受扶持企业也会按要求建设生产线,设备、设施、厂房甚至还非常“高大上”。但由于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生产上,厂房建成后就有一搭没一搭地生产,甚至压根就不生产。
三是有形象无产品。作为被挑选出来给予扶持的企业,有的赫然成为当地的标杆性企业。当地官员经常光顾,上级领导、外地同行不时参观,“上镜率”非常高,企业形象很好。但细究下来,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乏善可陈,个别企业甚至产品主要是样品,根本就不在市场上出售。
四是有利润无成本。在有的地方,得到扶持的企业总是得到扶持,不断扶持,长期扶持,“马太效应”凸显。结果,受扶持企业“躺着”由扶持资金“喂养”,利润可观。翻看其财务统计,基本没有什么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