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能挣钱,就不会愿意坐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一家从事肉牛养殖的龙头企业,听起来投资不少,建设标准也很高,是当地农业产业化标志性企业。但记者深入了解发现,这家企业压根儿就没养几头牛,养的那几头牛仅是当“演员”给领导参观看的。
由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去年,我国将机器人产业列为“中国制造2025”亟待突破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随后,机器人产业站到了快速发展的风口。
记者了解到,在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已有数十个机器人产业园,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然而,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小企业,其中部分更是带有投机性,停留在简单拼凑、复制和山寨的阶段,导致高端产业低端化。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是我国一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制造商和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总经理徐击水告诉记者,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可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导致机器人制造企业“遍地开花”。
看到机器人产业热得烫手,某地主要领导提出,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推动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于是,机器人立即成为当地投入巨资、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一些地方甚至提出要搞机器人产业园。于是,该领导每到一地,当地领导都要请他看机器人。机器人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扫地的、端咖啡的……实际上,这些机器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买来关键部件后组装的,有的甚至是借来的。直到该领导发现问题后表示以后看机器人不看展示,要看生产线和车间,这股不顾自身实际、争相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歪风才有所收敛。
业内人士解析了这类企业的“醉翁之意”:按政府部门要求,打造一个足够现代化的养牛场或者机器人展示车间,在领导不断参观中尽可能争取扶持,扶持资金足以供养“盆景”建设,同时还提升了企业形象。
“躺着能挣钱,就不会愿意坐起来。”一位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分析说,对于一些有较大量扶持资金的行业来说,争取财政扶持是来得最快、空间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一些企业没有做好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力。
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岂止是耽误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越扶越倒的现象虽然并不普遍,却产生了诸多严重后果,各地在产业扶持过程中应引以为戒。
首先是耽误了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西部某省20余年前针对本省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产业发展规划,并配套安排了税收、资金、土地等诸多扶持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后来加以盘点,这些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乏善可陈。在当时州政府主要领导支持下,云南楚雄州曾提出发展葡萄产业的规划,为此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折腾了几年,结果连100棵葡萄都没有种下去。
其次是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随着财力的增长,各地的产业扶持也日渐增加,产业扶持失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浪费了财税资源,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
再次是滋生权力寻租问题。扶持资金量大,监管如果跟不上,极易发生权力寻租行为。云南省普洱市在茶园改造中,一家企业自恃上面有人,在根本没有茶园的情况下也明目张胆上报1500亩茶园改造计划,并申请上千万元补助资金。要不是受其他案件牵连导致暴露,这个计划可能就实现了。
第四是破坏了市场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同样业务方向、同样发展规模的企业,有的获得支持,有的无人问津,甚至有的不专心做生产经营的企业反而获得了支持,这对产业发展环境影响很大。谈到这些现象时,一家颇具规模的万寿菊种植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长远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我宁愿不享受扶持政策。(记者 李自良 李钧德 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