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一名小朋友在家中玩耍,他身旁是太阳能发电设备。
破困局而变 只有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
事实上,除了扶贫攻坚的官员,村民自己也认识到了与外界的差距,开始尝试改变这种困局。
某色子古有3个孩子,大儿子19岁,两个女儿分别16岁和13岁。说起孩子,某色子古颇为骄傲。他的大儿子和二女儿,如今都在昭觉中学读书,成绩不错。小女儿今年小学即将毕业,已经考上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中学。
三个孩子读书,一年算下来,需要大约2.8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某色子古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3万多元,将所有收入拿给孩子读书,他认为,这值得。
某色子古说,当年他读了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普通话说得不好,文化又不高,找工作很难。”不过,他现在很有信心,家中的50多株核桃树开始挂果,70多株花椒树也长势不错,他的愿望是,三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
莫色吉日告诉记者,如今,勒尔村里的适龄儿童实现了全部入学,上学、回家攀爬天梯,由家长护送上下山,“如今,村民都很重视教育,因为大家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孩子真正走出大山。”记者手记勒尔村人的
幸福感
采访中,我的同事跟我聊天。
“这里的村民还是可怜。”他说。
“他们吃不饱吗?”我问。
“不。”“他们穿不暖吗?”我又问。
“不。”“可是,吃得饱穿得暖就幸福吗?”他反问。
“你看到他们脸上的笑了吗?你看到他们在核桃树下打扑克聊天了吗?你看到他们坐在石头上聊天其乐融融吗?难道非要像我们一样开着车呼吸着尾气才幸福吗?”我的同事陷入了沉默。
各自有各自的世界。所谓幸福,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化的心理感受而已,无从以己来度量他人。若干年来,勒尔村的物质生活确实贫乏。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们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这些年,政府扶贫攻坚高歌猛进,这个曾经的“孤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用上太阳能发电、可以收看十几个频道、建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勒尔村人的幸福感,更进了一步。
这个村子,没有对贫穷的抱怨,只有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奋斗和期待。封面新闻记者梁波苟明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摄影杨涛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