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
一本本工作日记,记录着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条件、致富愿望及所需所盼……一本厚厚的帮扶台账,详细记录着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获得的各项收入。
这些都是王哲的日常工作记录,作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印台区陈炉镇马科村的第一书记,王哲在驻村工作的一年里,带领群众走出了增收难的困境,探索出了野生农产品深加工的致富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钱挣。他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用力实干,用情帮扶,在与后盾单位齐心协力下,让马科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让扶贫工作更有温度。
用力实干 让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脱贫攻坚要看到实效,产业发展上见真章”。王哲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驻村以来,他因地制宜,带动村上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在他的努力下,马科村生产的制黄精、丹参和黄精酒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远销深圳、广州、上海、兰州、西安等地。
在马科村农产品加工厂,贫困户路夏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脱贫故事。“小时候,因为摔伤造成肢体残疾,我不能到城里去打工,一年到头只能守着家。丈夫王增虎身体也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王书记来了后,让我们这些留守人员有了活干。”路夏说:“自去年9月份参加村里的产业劳动,我一共挣了5000多元的工钱。我主要从事清洗、分拣和包装工作,这些活简单好上手,也不是特别累,我要鼓劲好好干,让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了党的好政策,再遇上好的领路人,在马科村,像路夏一样的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群众还有很多,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加油干,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用心工作 把群众的事放心上
群众的事无小事,尤其是涉及贫困群众的事。在面对群众反映的困难时,王哲善于用同理心去思考,用心体会困难群众所面临的难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进群众的心里,为他们排忧解难。
今年4月,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村民冉乃玲备受打击。其夫张战营病故后,留下了精神分裂且无生活能力的弟弟张来强,她还要照看不到4岁的外孙女。
王哲了解情况后多次来到冉乃玲家,给她送去了100元的慰问金并宽慰她不要被生活的重担打垮,并开着私家车对接陈炉镇、印台区民政部门,用一周的时间为张来强办理了精神病院入住手续,解决了冉乃玲的心头大事。同时,王哲还动员冉乃玲的女儿张艳妮利用农闲时间参加产业劳动补贴家用。
“王书记给我们家真是帮了大忙啊!”冉乃玲的言语中流露出的满是感激。
用情帮扶 让扶贫工作更有温度
扶贫工作,扶的不仅是“贫”,更重要的是扶“智”,让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王哲用情帮扶,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在带领群众走向富裕的同时,还注重群众在精神上的获得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
每当提起女儿杨晶,贫困户杨存虎心中就很犯愁。由于杨晶自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20岁的女孩子正是爱说爱笑的年纪,可她除了跟在父亲身边从不和外人打交道。
在王哲的鼓励和动员下,杨晶通过参加村里的产业劳动逐渐改变了自己。为了让杨晶适应生产生活,王哲还动员心地善良的技术能手田改娥配合杨晶工作,一方面手把手地教她从事简单的生产加工,另一方面陪她说说话,给她鼓鼓劲儿。现在的杨晶,不仅获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和村民们成了好朋友。
当说起女儿最近的变化时,杨存虎眼中泛起了泪花。“自从王书记来我家动员孩子参加产业劳动后,孩子的性格改变很大。以前很多女孩子用的东西都需要我去给她置办,让我这个老父亲也很为难。”杨存虎说:“孩子前几天领了工钱后对我说,她挣了钱要给自己去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她能有这些变化都多亏了王书记的帮助啊!”
这些只是王哲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王哲累计入户174次,解决群众生活生产问题154个,通过帮助销售农产品、动员参加产业劳动带动群众增收51258元。贫困户何乾的鸡蛋销售款到账了、村民乔海水收到了术后消毒用品、五保户王菊红穿上了新衣服……全村困难群众的冷暖时刻牵挂着王哲的心。正是有很多像王哲一样的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才让铜川的扶贫工作在群众心中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