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南郑“非遗+扶贫”模式走出百姓脱贫新路

2019-11-26 11:49  汉中日报

(通讯员 刘云鹏 黄波)“政策好,收入好,太幸福了,我每天都开心!”提起这几年来生活上的变化,50多岁的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村民老徐笑得合不拢嘴。味道淳香的腌菜,乡土气息浓重的土陶,巧夺天工的藤编技艺……南郑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

近年来,南郑区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人施策,通过传承人培养、资源挖掘、产业化发展,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模式,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该区充分挖掘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强力推进“人文南郑”建设,2014年被认定为“千年古县”,去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区”。目前,全区已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1项,春倌说春、协税社火、木版图画、藤编、棕编、古法养蜂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黄官盐菜制作技艺等1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1个,建立非遗传承基地16个。精心打磨的汉调桄桄《韩信拜将》获全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展演;组建了汉王战鼓队,新编排《红色交通线》剧目并多次展演;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创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和全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岗寺遗址被评为全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

该区针对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的现状,采取举办培训班、以师带徒、拜师学艺等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人队伍。2012年起在职教中心开办了汉调桄桄艺术培训班,挑选60名学生专门从事“汉调桄桄”的传承学习,并全部列入全额财政供养范围,目前60名学员已多次登上舞台展示艺术风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接收陈小君、张凯丽等6名学员为徒;获“南郑十大工匠”之一的藤编老艺人徐德中先后带徒36名;2018年针灸传承人张汉清还接收了一名华裔英籍来华留学生为徒。去年以来,举办剪纸、藤编技艺培训班62期,培训传承人2000余人次。良顺藤编公司、鑫豪藤编公司、高康合作社等公司举办培训40余期,培训传承人300余人次。开展了“十大工匠”、“五编大赛”、“赛茶大会”、“面皮大赛”等评选活动。先后派出5名传承人到陕师大、北京木兰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人队伍技艺水平。先后组织藤编、棕编、扇编、黄酒、刺绣、土陶等非遗产品参加丝博会、文博会、敦煌非遗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赴江苏如东、渭南、韩城、咸阳、安康、府谷等地参加比赛、展演和展览等活动;桄桄剧团还赴天津、河北、深圳等地交流演出,进一步提升了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在45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在城关幼儿园、水井小学、两河中心小学、职教中心建立了非遗展演场馆和传习场所,两河中心小学定期为学生讲授手工剪纸技艺,黄官镇水井小学设立藤编技艺传承基地,传承人定期为学生讲授藤编技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良顺藤编公司等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目前,省级非遗项目藤编产品已涵盖5个村800多户,藤编厂由当初的1家发展到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棕编产品年收入近千万元,为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站热点
周至县开展主题教育“十个一”活动:把主题教育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

2019-11-26 10:41阅读

2019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综合开发项目研讨会

2019-11-25 19:20阅读

老城办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整治 营造和谐优美育人环境

2019-11-24 15:00阅读

长安区召开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

2019-11-22 11:41阅读

阎良区政府召开12345市民热线工作推进会

2019-11-21 09:28阅读

合阳县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应用业务培训会

2019-11-19 20:09阅读

供热管道破损 街道办协调及时维修

2019-11-18 13: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