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千阳大地,桃红柳绿,如诗如画。在燕伋故里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中、高中、职中,一座座现代化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处处坐落有序的校园如花园,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学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放飞梦想。特别是省级“文明校园”——千阳中学,平均每年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985”“211”全国名牌院校输送学生上百名,高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凸显品牌效应。
千阳县作为国家六盘山片区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什么能够办出如此的强教育,让一个个人才精英走出山区小县,在祖国各行各业实现梦想,体现人生价值?县委书记何玲一语中的: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从而折射出宝鸡教育的“千阳现象”。
千阳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贤徒弟子燕伋,在千阳设教18年间,因思念恩师心切,便每日在塾坛崖顶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望鲁台,被后世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如今,望鲁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规划,思路决定出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功勋、万世基业。千阳县是我市典型的山区小县,支撑教育发展的资金、资源不占优势。但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秉承先贤遗风,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不动摇,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尤其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建设幸福美丽新千阳的全局来谋划,把教育作为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实现追赶超越、推动绿色崛起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提出“小县办成大教育,率先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了《千阳县“十三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学前教育发展意见》,坚持小步快跑,持续发力,整体推进,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大体系,认识拓宽视野。千阳县委书记何玲说:“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县上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按照“国际化、品牌化、集约化”思路,调整学校布局,近年来先后撤并农村中小学7所,推进镇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形成了农村“一镇一校一园”的发展格局。对此,在县城新区“白菜心”地段,相继建成燕伋小学、县公共体育场,启动实施了东城幼儿园和千中、红山、启文等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形成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职中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中心、校外活动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学生资助中心、考试管理中心等教育保障体系。
大保障,态度决定高度。千阳县城区集中了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县职业中专,省级标准化高中千阳中学,百年名校启文小学,设施名校燕伋小学、西新幼儿园,科技创新和艺术示范校红山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学校的学生90%来自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或农村。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县上在安馨家园、高崖小区、惠民小区等新建小区内面向进城或外来家庭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房,保证了农村学生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外来家长的住房也得到保障。
穷县办富教育
一个贫困县肯投入大笔经费“办富教育”,既传递出千阳县对于民生项目的高度关切,也体现出执政为民的智慧。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千阳县县长张新科说:“县上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扶贫工程,采取政府投、社会集、向上争等办法,集中有限财力,调剂优势资源,破解教育资金短板,推动穷县办成富教育。”为此,县上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目标,全县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项目建设资金4.72亿元,大手笔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校改造、公办幼儿园建设、校园环境和运动场建设等教育项目219个,把学校建成了城乡环境优美、建筑漂亮的地方。
优先支持教育项目。在县城新区建设中,县上优先考虑教育建设用地。新区建设用地共1000亩,用于县职教中心、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燕伋小学、西新幼儿园等教育项目达220余亩,占到了新区面积的22%。这些教育大项目均处于县城新区燕伋大道和人民路黄金地段的核心区,并由政府免费供地。最好的土地没有用于搞开发,而是用来办教育、建学校。特别是投资1.5亿元新建成投用的燕伋小学,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配备标准高于国颁标准,全市一流,全省领先,成为县城的新地标。
优先配置教育资源。千阳县教体局局长兰惠强说:“县上每年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特岗教师计划等途径为学前、义教和高中等各学段招聘优秀教师,占全县总招聘数的一半以上,落实山区教师津贴和骨干名师待遇,在全市率先发放乡村教师补助,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县上统一高标准装配所有初中24室1部、小学18室1部,配齐配足教学器材和仪器设备。全面实施“三通两平台”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建成全市标准最高的县级资源平台中心。在中小学建设智慧校园,安装智能黑板、电子白板,配备高标准校园电视台、高清视频录播室,实现了中小学教室电子白板全覆盖,所有学校校园网络全覆盖,教育系统信息资源全链接。
如今,走进千阳县城乡,一座座别具一格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幢幢“最漂亮的房子”成为校园风景秀丽的一景,处处都能感受到舒适温馨的教书育人环境。
山区县办强教育
高考,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教育质量的“软件”水平显著提升,尤其是千阳中学领导班子,信念坚定、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博爱奉献,带出了“博学笃志、蓄德修能、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团队,全校上下形成了“弘爱坚毅、拓新自强”的“千中”精神。
校长是一校之魂。县教体局副局长、千阳中学校长周维富扎根教育战线一干就是32年。在担任千阳中学校长10年来,他爱校如家,兢兢业业、严以律己、恪尽职守,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全校风清气正,比拼赶超氛围浓厚,善学习、赛教风、重思考、比作为蔚然成风,充分展示了一名老校长管理有方、
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学校树立“立德树人、育智修能、面向全体、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健全创新各项规章制度,扩大名师队伍,深化教育科研,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取”的校风,“弘德树人、爱岗敬业”的教风,“勤学多练、善思求真”的学风。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名教师的孵化、帮带、共建,铸就了特色品牌。
笔者在千阳中学励志路上看到,考入名牌高校的学生,豪情满怀抒发对母校的留恋与对恩师的感恩之情,激发在校学生尊师爱校、放飞梦想。考入复旦大学的蒲佳璐,在给母校的留言中这样写道:“母校精心的培养,老师的不懈指导,同学们的相互关心,使我度过了紧张而有意义的高中三年生活,我们成长,我们拼搏,人生唯有如此才能辉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张佳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千中”母校三年同窗,美好记忆永留我的心房。大爱无言,丹心哺育我茁壮成长;恩师无声,矢志教导我勇进争上。没有母校的栽培,就没有我青春的枝繁叶茂;没有恩师的关怀,就没有我人生的锦绣前程。
在北京市委工作的杨沛龙说:“‘千中’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无论我身处何地,家乡永远是我的根。得知千阳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基地,我感到十分高兴。希望县上以此为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寻找发展机遇、提高发展层次,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觅到商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宝鸡后花园、建设幸福新千阳。”
“我出生在南寨镇走马堎村一个农民家庭。如今,能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门,是‘千中’母校培养的结果,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我一定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在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作贡献的同时,竭尽全力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贡献智慧和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志辉深有感触地说。
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千阳县“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实践与探索,闯出了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新路子,折射出宝鸡教育的“千阳现象”,为每一名山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