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潮里的人来人往
2017年岁末,45岁的陶大勇“请病假”去了趟北京,不是去看病,其实是去应聘。步入大叔级的他五年来一直思忖着跳槽,“就想着在这个行业再往高爬一步。”
去年11月,一家招聘网站进行的白领跳槽意愿调查显示,13.7%的白领正在办理离职,51.0%类似于陶大勇的人已经更新或投递了简历,正在求职;31.7%的人有跳槽意向,只是暂时没有行动;明确不想跳槽的,仅占总量的3.6%。
陶大勇目前是西安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没挪窝干了10年了,在西北地区算是有些名气吧,但放眼全国,就不算什么角了。”一直感觉被屈才的陶大勇想到“大地方”走一走,“五年间我给那边的广告公司几乎投遍了简历,也托行内朋友递过自己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有两家打来电话让参加应聘,一次卡在笔试关,一次面试后就没有了消息。”
这次北京这家公司对他的作品表示满意,“都是老行家了,也不用笔试了”,要求再带上一些作品,当面谈细节。陶大勇明白,对于自己这种有工作经验的“老人手”,面试官希望通过了解从业经历,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应新岗位,从而给公司创造哪些价值。
陶大勇在考场外,意外遇上了刚进单位半年的一位新同事。小伙子笑着解释,“来北京见识一下,为以后跳槽积累经验”。在回西安的高铁上,他又偶遇“也是来参加面试的西安同行”。
“虽然不解决北京户口,每年25万元的保底年薪可是一份实惠。”三人在飞奔的列车上聊起跳槽的初衷时达成共识:“水往低处流,人要往高处走。”
就在陶大勇和他的同事想方设法想逃离“围城”之时,他单位的人事部门口挤满了应聘者,个个手里拿着一叠简历本和作品,适时打探着“刚才主考官都问了哪些问题”。几位年轻人显然“同命相怜”,相互通报着招聘信息,小声嘀咕着“把应聘单位和岗位换一下,到别的地方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