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者迟迟不动工
早在商业大厦关门当年的2月份,时任郑州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进发就曾表示,2010年公司改制重组工作将全部完成,届时将有国内先进商业合作伙伴接收,并走中高档百货路线。
但直到2012年,中原区林山寨办事处才发出具体消息称,原商业大厦将被省内某知名商业广场项目取代,投资额达20亿元,未来将建成大型现代城市综合体。
现如今,距离实施接手改制的计划已过去6年多,商业大厦的旧貌未变。在商业大厦临近处,许多小商户在搭建的简易板房里,继续卖着衣服等小商品,俨然商业广场中的“城中村”。
作为商业大厦“接盘”者的正道商业集团的企划部负责人表示,由于新项目投资额较大,公司高层仍在沟通中,何时开建仍不确定。
商业大厦、友谊商厦等昔日的“六朵金花”,由于地段寸土寸金,即便已经败落,但如若改制有方,这种位置优越的大型百货商场仍是投资方争夺的目标之一,只需待价而沽即可。然而,他们的重生之路却历经波折。
“紫荆山百货破产走了两年,友谊商厦破产走了5年,郑州华联商厦改制走了6年,商业大厦也不会很快。”郑州市国资委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牵扯到国有资产的去向,以及破旧立新,比如国有资产的归属、人员的安置等,问题很多,中间也很复杂,不可能一步到位。
国有商业企业的出路在哪
在郑州商业大厦的员工安置上,郑州市商务局企业改制处相关人士表示,该大厦的1300多名在编职工,或通过买断工龄提前退休,或进入“接盘”企业继续谋职。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实体店受到一定冲击,再加上破产清退程序复杂,投资改造金额巨大,风险较大,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接盘”企业放缓建造计划。
对于国有商业企业的出路,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认为,通常有三条路可以走:转型、合作、破产。
今年以来,河南省805家国有控股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288家。其中,有的是受行业周期影响,有的是政策性亏损,有的是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的是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由于国企分类涉及企业、行业、领域众多,且大部分牵涉到地方政府,利益藩篱甚多。
今年7月份,《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针对不同国企功能,通过采取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国企改革。
按照河南省国企改革“路线图”,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明晰后,将通过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退出一批、剥离移交一批等方式,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等实际问题。(记者 余嘉熙 冯国鑫 本报通讯员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