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
“三不”老人也能有生活质量
位于南三环边上的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是丰台区第一家“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院,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老年社会工作五位一体,服务周边15万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曾称赞他们把养老院里的床和老人家里的床连了起来。为何这家坐落于居民楼内的养老照护中心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的两大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就成了能够同时解决老年人这两方面需求的一种方式。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负责人施颖秀介绍,他们最早是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家中不能养,医院长期占床不能住,普通养老院不敢收”的“三不”老人。
施颖秀介绍,中心有28名医护人员,以全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等功能突出医疗服务特色。他们的“医养结合”,是和三甲医院的资源相结合,老人入住还会有健康评估、定期体检,并定期请大医院的医生为老人会诊。
子女不在身边的社区老人如何照顾,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问题。施颖秀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结果骨盆骨折起不来了。当老人的儿子叫来开锁公司把门打开时,却发现老人在地板上躺了三天,已经奄奄一息。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通过智能助医服务,使这个难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他们为社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在7个社区设立了健康助医的网点。在他们的智能助医系统中,已经建立了近2000名社区老人的健康档案,并有将近400名老人已经申领了免费的身份卡,有的老人甚至在家中安装了自助终端,可以将数据随时上传。当发现数据异常时,系统就会发出警报,社区医生便会打电话提醒或是上门出诊。根据这套系统,他们已经有了成功抢救老人的案例。
施颖秀介绍,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他们将远程病历系统、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远程监控视频系统充分整合,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协助老人家属将老人迅速进行双向转诊,使老人的疾病得到最快速度的诊治。
居家服务
老年人负担有望减轻
朝阳区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毗邻恭和苑养老院,前身是养老院的医务室,是北京市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除了服务住在恭和苑的近300位老人,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还有周边10万余名社区居民。这10万余名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万人。
周边老年人口多,这就对居家医疗服务提出了需求。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开设有全科、内科、外科、康复科等12个科室,医护人员有60多名,为开展上门居家服务提供了基础。据负责人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保单位,不但看病可以用医保卡,居家服务也可以使用医保卡。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
“我们的目的是在社区里解决大部分老人的需求,同时又能保证机构养老的标准。”负责人介绍,他们针对每个老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医养护理服务方案,派出去进行上门服务的人员则统一执行养老院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服务内容以及产生的耗材可以走医保,但是医护人员的上门费用仍要老年人自己负担。据了解,目前申请居家服务的都是卧床不起的老人,中心负责人呼吁,这部分费用也应该纳入到医保中,让老年人少负担一点儿。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医养结合试点的方向就是要将上门居家服务纳入到医保,明确哪些医疗服务可以纳入居家服务,明确哪些医疗服务可以由医保支付。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后,未来,老年人的养老负担将得到减轻。在本市目前布局的“家-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三级养老模式中,“养老驿站”是家和养老照料中心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向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各类上门服务,并且可提供不超过两周的短托服务。李红兵介绍,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主要面向的还是家庭照顾不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据了解,北京市今年计划建设150个养老驿站,目前开始运营的有80个。按照规划,未来三年内,北京将再建1000多个养老驿站。(记者 王琪鹏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