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门居家服务后,长期卧床的老人情况得到改善。
“未富先老”,是困扰中国老人的难题。由于高昂的入住费用,将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拦在了养老院门外。根据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本市力争经过3至5年时间,基本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上周,记者在对多家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以及医养结合试点走访时发现,老人们在这里能够接受高质量的照料服务,而且平均收费水平要低于同等条件的养老院。在这个体系中,“未富先老”的矛盾则有望得到缓解。
养老驿站
家属有时间忙自己的事了
在海淀区罗庄西里的一座居民楼里,“藏”着一个养老驿站。记者走进这里时,老人们正在护理员的引领下打着拍子唱着老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拉起了小提琴,仿佛他们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其实,这里的老人都是失智、半失智的老人。之前在家里住时,几乎每个老人都让家人忧心忡忡。住在这里的一位老爷子,老伴下楼去买菜,也就5分钟的工夫,老人居然打开了燃气灶,差点把房子点了。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平时由女儿照顾。可女儿也60多岁了,还要照顾小孙子,根本忙不过来。工作人员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些老人都是家里照顾不了才送到养老驿站来的,我们解决的就是家属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家养老驿站的运营方,乐老汇养老服务公司主管范雅慧介绍,他们通过开办在社区里或者是社区居民单元楼里的小型、功能性的养老驿站,为老人提供方便便捷的养老服务,他们还专门设置了失智专区,对失智老年人进行集中化的专业照护服务。
建在社区里,是养老驿站的最大优势之一。这家养老驿站位于居民楼的一楼,是由两套房子打通的。而且,房间格局基本没动,还是原来的厅室格局,就像普通的住户家里一样。范雅慧介绍,他们努力打造的正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就连每个老人的床头,都摆放有毛绒玩具,让老人们倍感温馨。范雅慧说,这里的老人大多居住在周边社区,老人们对环境不会太陌生,很容易就能适应养老驿站的环境。曾经就有一位老人,过年时,子女们把老人接回家,结果老人在家里待了俩钟头,就嚷嚷着要回养老驿站。
失智老人住在家里,往往因为子女比较忙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而在养老驿站,老人都是由专业的护理员照顾,让老人们在得到良好照顾的同时,身心也比较愉悦。工作人员介绍,最可喜的是,老人们住进养老驿站后,身体状态、精神状态都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位老人的家属告诉记者,养老驿站解决了失智老人无人照护、照护难的大问题,解放了子女,也解放了老人的另一半。以往,家里有两个保姆都未必能把老人照顾好,现在老人住进了养老驿站,他们的压力大大减轻,也能够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