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区委、 区政府攻坚克难, 负重奋进,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抓好就业、 教育、 卫生医疗、 环境保护、 缓堵保畅、 文化生活、 食品安全、 社会治安、 干部作风等各项关系民生的实事, 努力把实事办好、 把好事办实, 一大批凝聚党和政府关怀的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得以实施, 极大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亮点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全面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将优质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年开展创业培训班22期, 培训学员550人; 结合群众需求, 新开设了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1期30人, 让更多的电商经营者实现更好地网上营销。通过经办机构与银行一次性联合考察、 增加经办银行, 将办理周期由原来的1个多月缩短为10个工作日。采取存单止付、 认定信用社区、 房产抵押、 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担保份数等方式, 有效解决了反担保难的问题。截止到10月底,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838万元,扶持784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
按照 “日常+定期+专场” 的招聘会组织形式, 共举办招聘会9场, 专场招聘会2场, 组织大篷车活动3次, 招聘单位395家, 招聘人数9805人, 初步达成意向3629人。开通 “阎良人社” “阎良区就业中心” 微信平台, 方便群众查询有关信息。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4个。围绕 “零就业家庭” 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754个。
★★★★★ 亮点六:
攻坚缓堵保畅让群众出行更便利
大力推进缓堵保畅, 营造了安全、 便捷、 高效、 文明的交通环境。投资1900万元, 实施了胜利街东辅道、 公园南街东辅道、 人民路北辅道、 凌云路改造、 铁路专用线西路、 胜利街改造、 西飞一中东路、 前进西路、 铝业路西延等9条道路改造提升项目; 新汽车站已于8月1日顺利启动运营, 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新建了华美一号小区门前停车场、 文化路胜利街西北角停车场, 实施了五区十字右转车道及停车场改造, 新增绿化面积3208平方米, 全区新增停车位245个, 完成投资220万元。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绿色低碳出行的重要方式, 阎良区投资520万元, 实施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一期项目33个站点已全部建成,6月15日开始运营。截止目前完成办卡3592张,日平均使用量753人次 (最高990次/日) , 总使用量36750人次, 有效解决了交通末端 “最后一公里” 出行问题。同时, 在前进西路、 五区十字右转车道等安装隔离护栏1500米。投资28万元, 对前进路、 人民路 (公园南街至高速路口) 段、 公
园南街道路交通标线进行了统一施划, 施划道路标线8600米, 标线的统一施划。
★★★★★ 亮点二:
办人民满意的阎良教育
加快名师骨干队伍建设, 着力提升校长内部治理和引领课改 “两个能力” , 推荐 “中国好校长” 候选人2名, 培养确定省级学科专家2名、 陕西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1名、 省级教学能手6名、 市级教学能手、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6名。推荐国家级教师资格专家库人选60名, 建成省级名师工作站2个、 区级名师工作室2个。全年安装 “班班通” 教学设备175套, 区级 “班班通” 主控平台和区级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在建设。
坚持 “九统一” 管理, 扎实推进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区内大学区共开展交流、 培训活动113次, 举行公开课、 示范课和观摩课156次, 参加教师达983人。跨区大学区按照 “名校带动, 借力提升” 的思路, 加强名校联系对接。西飞一小被评为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先进学校, 西飞一中被评为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示范大学区。2015年, 阎良区中、 高考再创佳绩, 一本上线438人, 上线率为23.27%, 综合比较, 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本上线412人, 上线率为45.16%, 综合比较, 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 亮点七:
平安阎良建设让群众生活放心
以提升社会治安满意率、 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为目标, 扎实开展 “五防五打五管控” 活动和 “平安家园” 刑事打击专项行动, 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了 《阎良区2015年扎牢 “篱笆” 工程实施方案》 , 组建 “红袖章” 平安志愿者巡逻队伍, 实施社会面等级防控机制, 有效提高了基层治安防范能力。
紧紧抓住城乡社区警务这一 “龙头” 业务, 积极实施城乡社区警务带动战略, 强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 推出了 “家门口” 派出所建设、 推广优秀社区民警工作法和社区民警 “双向积分” 等 “四项机制” , 把社区警务室建在百姓家门口, 打通了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在全区社区开展门卫保安竞赛达标活动, 提升小区保安的应急防范反应,努力降低社区发案率。对全区53名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全部做危险性评估并录入公安信息系统, 建立起由包片领导、 包社区 (村)干部、 民警、 卫生人员和监护人组成的 “五级” 管控工作小组,落实好管控责任和措施。截止目前, 阎良区未发生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
★★★★★ 亮点三:
建设群众满意卫生医疗事业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有序就医格局。6月初启动了分级诊疗工作。通过制定一、 二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及就诊转诊程序、 开展急慢分治、 多种政策综合运用等方式, 建立了符合阎良区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区域内就诊率由原来的82%增加到现在的85%。依托医疗联合体和教育卫生基金, 从省市10家知名三甲医院聘请21名专家为阎良区 “航空城健康卫士” , 定期开展健康咨询、 义诊、 坐诊、 查房、 手术、 讲座等活动。截止11月5日, 共开展诊疗活动24次, 共接诊533人、 查房94例、 手术8例、 讲座5次、 疑难病例讨论10例。在全市率先建成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 依托信息平台,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远程实时监测医疗机构临床药物使用情况, 医疗质量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医学影像集中处理应用广泛化,1至10月共为基层医疗机构出具报告7376份, 阅片14857张, 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能。将医疗联合体与县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义诊、 坐诊、 讲座、 健康咨询等医疗服务活动,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全面提高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 亮点八:
治污减霾 共享蓝天白云
阎良区始终坚持 “依法治污、 科学减霾”,努力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截止到11月18日,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9天。加大燃煤锅炉拆改, 全区2015年拆改锅炉10台累计164.5蒸吨。城北供热中心在全市第一家实施燃煤锅炉 “超净排放” 标准; 石川河试验示范段建设初见成效, 试蓄水70万方, 开成生态湿地300亩、 景观水面400亩, 投放鱼苗10万尾, 水北石川河大桥建成通车, 干涸数十年的石川河重回昔日水草丰沛之景观。同时积极实施 “碧水” 工程, 近年来区内已建成 “区污水处理厂、 城东污水处理厂、 西飞公司综合污水处理厂和两镇污水处理厂” 等各级别污水处理设施7家, 日处理能力累计达到4.5万吨, 辖区内基本实现了生活废水、 工业废水全收集, 处理全覆盖,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教育进学校、 进社区、 进机关、 进企业、 进农村 “五进” 活动; 依靠省、 市相关媒体, 宣传报道阎良区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扩大阎良生态名片效应。同时全区绿色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已被省市区命名的绿色文明单位有50家, 其中省级5家、 市级17家, 区级28家。
★★★★★ 亮点四:
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提高了全区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今年, 阎良区被正式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区; 阎良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到目前, 全区建成镇街文化站7个, 社区文化室23个; 实现了80个行政村健身广场、 文化活动室、 农家书屋、 广播室全覆盖。今年为全区29个行政村、14个社区配备、 更新体育器材473件。
为活跃全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举办了航空城文化艺术节、 旅游节、 惠民演出、 文化下乡、 全民读书月、 全民健身等品牌文化活动; 建立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定期开展舞蹈、 书法、 绘画、 音乐、 摄影、 文学创作等免费培训班及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阎良电影公司全年在80个行政村放映公益数字电影960场, 年平均观影人次达6万余人。
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 已基本确定栎阳城遗址的西侧、 南侧、 东侧及北侧分布范围; 完成了博物馆建设, 预计今年年底向市民开放。
★★★★★ 亮点九:
城乡美丽 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以深化城乡精细化管理为重点, 加快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第二、 第三季度西安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考核中均名列九区第一。
实施细化网格化管理, 将全区44条道路划分成130个单元网格, 共配备保洁员239名, 机扫洒水车辆司机7名, 街道办巡查员30名, 督查员4名, 实行 “市容局督查、 街道办巡查、保洁员定岗保洁” 三级网格化管理; 铺设前进西路沥青路面38325平方米, 更换道牙、 平石3530米, 绿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 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小良休闲广场、 保障房广场、 前进广场; 对城区五区什字、 四区什字、 延安街北头等8处安装高杆路灯37盏, 完成胜利街路灯改造, 新装LED灯头45盏, 在107省道安装太阳能路灯447盏。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开展 “春风整洁行动” , 整治各级道路两侧内的垃圾和门前 “三堆” , 把无害化改厕项目做为重要抓手, 全区改厕率达到95.7%以上。打造了凤凰路街道办事处三贤村、 新兴街道办事处官路村、 北屯街道办事处李浩村等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