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8年到1941年间,中条山区大小战斗虽然有13次之多但是规模都不大。但是,一场真正的危机却正在悄悄临近。
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另外,中国的盟友苏联也为了抵抗德国的入侵,与日本签订了双方互不侵犯条约。因此,日军得以调动主力作战,意在打通华北通道,彻底消灭驻守中条山的国军,威胁西安、洛阳乃至重庆。
虽然国民党高层都意识到了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的企图,但是他们认为日本人的野心在于渡过黄河,直取西安、洛阳。因此,派重兵把守这两地,不让日本人渡河,甚至将中条山的守军调往洛阳驻守。其中,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也是在晋南会战前夕被调离的。这支陕军因为“六六战役”的惨胜,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赞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孙蔚如被调离后,意味着原本中条山的24万守军,一下子就变成了18万。有资料显示,军队看似是18万人,实际上1/3的人在经商做生意,1/3的人在种地,只有1/3在操练。那么实际有战斗力的只有这6万人。而日本人却又增兵到了10万人,此消彼长之下实际上日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同时,因为各个部队长期驻扎,不曾调换营地,导致了日本人的奸细将各个军团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甚至在双方临阵之时,敌人都能喊出国民党军队营、团长的名字。
在这样的情势下,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了。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