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战役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孙蔚如将部队主力部署在解县、运城、安邑、夏县一带,守卫中条山西段。至此,孙部防地横跨三百余里,纵深三四十里,为华北地区守卫黄河阻敌南犯西侵的重要战场之一。
永济保卫战中陕军表现出来的“血性”得到了的嘉奖。1938年11月,孙部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所辖部队除原有两军外,又辖川军李家钰之第47军。7个月后,1939年6月6日,一场恶战又再次打响了,史称“六六战役”。
2015年4月17日,运城市平陆县政协文史办主任富平宁介绍,1939年6月,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一部共三万余人,在30多架战机掩护下向中条山西端的黄河渡口茅津渡发起进攻,在茅津渡一带布防的是赵寿山第38军和李兴中第96军。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口,被称为“三晋屏藩”之地。
日军1939年6月8日攻陷平陆,10日占领茅津渡,隔绝了38军和96军的联系。96军军长李兴中不得不在将士们的掩护下,撤退到黄河南岸。
可是,96军的其他将士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芮城县大沟南村的一块庄稼地里,矗立着一块志愿者立下的石碑,上面记录了当年发生在此地的惨烈战役。其中写到,96军的1057团和工兵营战士在“六六战役”中,对此地坚守数日,然而弹尽粮绝终至全军覆没。
芮城县委宣传部新闻处主任肖永平是这段历史的民间研究者,经他采访的多位老人证实,在弹尽粮绝之后,部分士兵后撤打算突围出去,但多人被日军机枪扫射而死。因为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这段历史,所以在墓碑后一块很宽阔土地上,没人在上面种庄稼,它依然是一块纯净的黄土地。在下面,埋藏着数不清的抗日战士骸骨。
几里地外,就是传言当年的工兵营小战士宁死不屈跳黄河的马头崖。肖永平说,当时这些工兵营士兵大多数年纪很小,有的甚至还没发枪,眼看着日本人打来了,只能跳崖以求生。马头崖高一百多米,悬崖下面没有任何遮挡,跳下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此处离黄河还有二三里,也不可能从这里的悬崖上直接跳入黄河。
尽管如此,这些陕西“冷娃”也从未想过投降。据当地的第四集团军老兵后裔张铁铮介绍,战士坚决不投降。当时没跟上部队的还有96军军部机关的几十个女兵,她们走投无路,手拉手从沙口滩走进了黄河,被湍急的河水吞没。
据统计,“六六战役”中仅96军伤亡就达五千多人,老百姓死伤更多,仅黄河沙口滩一带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和百姓达四五千人,河里满是浮尸,成为抗战时期黄河的第一次“大漂尸”。然而,待调整完毕后,孙蔚如调兵遣将主动出击,经过十昼夜激战,完全恢复原有阵地,打破了日军扫荡中条山之企图。
很多年以来,随着中条山抗战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悉,每年的清明节来烧纸的人也多了起来。2011年4月,肖永平和众多的志愿者一起,在一位美籍华人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