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奉献力量。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更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和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西迁”故事距今已远,“西迁精神”依旧在传承。日前,在西安2018“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表彰大会上,十名来自高新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
为弘扬“西迁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即日起,本刊将开设“致敬科技工作者”专栏,对高新区获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系列报道,展示高新区科技工作者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直前的奋斗姿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冯玉涛是西安光机所光谱室一名研究员,是光谱室年轻一代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精细光谱探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所研究的宽谱段多普勒差分干涉技术是“十二五”期间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弥补我国中高层大气风场被动测量领域空白的重要创新技术。他提出了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和大气模型的高光谱成像仪光谱辐射测量误差校正算法,将光谱采样偏离导致的辐射测量相对误差降低到2%(国际水平5%)。
热爱
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冯玉涛本科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在多数人看来,物理的概念抽象,公式、理论晦涩难懂,而对于冯玉涛来说,物理却有着神秘而强大的引力,令他着迷。他在这一方面也展示出天赋,大学期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学校的保研资格。随着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入,他对光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读研之后,光学自然成为他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科期间,学校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到一线当教师。当时班里许多同学最终也都选择从事教育行业。而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每天都有新意。之后有幸被保送读研,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也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冯玉涛说。
放弃教育选择科研,冯玉涛并不觉得后悔。他坦言,自己喜欢创新,喜欢充满激情与挑战的人生,这样会让他感到充实,而科研也正是如此。
众所周知,科研就是要不断做开创性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前人的经验去借鉴,许多事情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每一次实验都无法预测结果如何。“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创新,随时会遇到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人能够什么都懂,谁也做不到依靠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将新项目完全解决。每一次实验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经历的多了,冯玉涛对于实验中的失败与困境也就看淡了,“我们搞工程研究的,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论推演与实践结果差之千里的情况,例如当看到一篇论文,想要根据它的内容介绍去复现这一结果时,有时会发现不能达到论文中所描述的结果。也会在实验中被一个小问题挡住了去路,比如用公式、软件仿真或者设计应该实现的结果,在工程实践中却完全不同。但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面对这样情况,多试几次就好了。作为科研人员,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去解决,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这既是行业的限制,也是工作的职责。”
冯玉涛说,科研没有终点,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问题想不透彻、搞不明白,想要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这条路布满荆棘,要前行,必须披荆斩棘。
奔波
月光下的“极限挑战”
由于光学工程研究内容的特殊性,黑暗成了冯玉涛工作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冯玉涛告诉记者,光学工程研究对于光线的要求很高,不能受到任何其他非自然光线的影响,每次进行户外实验都需要选择远离城市灯光的地方进行。有一次,他们团队一行四人赶赴山西岢岚的山区寻找合适的实验场地。“当时为了调试设备,我们错过了中午的吃饭时间,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完成设备调试。然后我们就赶往县城准备将午饭与晚饭一起解决。”但由于岢岚县地理位置偏僻,人员流动性小,除了正常的吃饭时间外,县城的餐馆几乎不营业。他们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吃饭的地方,最终只得无奈返回营地用泡面充饥。
不久后,冯玉涛和一名同事再次赶往青海寻找实验场地。当时正值7月份,但青海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为了实验,冯玉涛与同事不得不裹着冲锋衣窝在车里,只在车窗留下了一条很小的缝隙供设备的线路连接。即使如此,极低的气温也令冯玉涛二人难以忍受。“在东北地区待过的人都知道,冬天的窗户上会结一层薄薄的霜。当时我们的车窗也结了一层霜,穿着加绒的冲锋衣人冷得有些发抖,我们不得已向附近的牧民借了几件大衣才熬了过来。”冯玉涛说。然而最终的实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几经周折之后,冯玉涛及同事来到位于丽江的云南省天文台,才最终完成了实验。
谈及在丽江的实验,也是一段令冯玉涛印象深刻的经历。天文台是观测天象和进行天文学研究的地方,同样对光线有极高的要求。云南天文台比较偏僻,从冯玉涛他们的驻地到天文台的路途有一段崎岖的山路,但没有路灯,因为实验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每天摸黑上下山。“在没有路灯的山路上行驶,其中的惊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实验过程中,有一次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拉设备的车选择从四川经攀枝花走国道前往丽江,路程上虽然短了许多,却是山路崎岖,一路惊心动魄,当时押车的同事还说以后再也不走这段路了。”
冯玉涛笑着讲述这一段段实验中的艰苦,仿佛这些是别人的故事。他说,做任何事都会有许多的困难,但只要最终得到了自己期待的结果,经历再多困难也是值得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岁月也会成为自己一份珍贵美好的回忆,而且既然选择了,就要坦然面对所有坎坷。
奉献
舍小家为大家
对于自己的工作,冯玉涛充满热爱。他因为兴趣选择了专业,也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他觉得非常幸运。“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幸运的。”因此,冯玉涛在工作中也是非常认真负责。对事业,冯玉涛倾尽全力,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将学习精神贯彻始终。对学生,他亦师亦友,在学术上共同钻研,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科研需要传承,需要一代代知识分子砥砺前行,冯玉涛的学生在科研上也像他一样,脚踏实地,专注钻研。冯玉涛说,虽然学生们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竞争压力大,他们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好,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立足。
对工作,对学生,他倾心付出,问心无愧。但对家庭,他却舍弃了太多,心中始终带着愧疚。“我们搞科研的,工作总在脑子里转,项目的细节会不分时段出现在脑海里,而且有时为了一个项目会长期呆在实验室中。因此对家人的陪伴就会少很多,许多家中的事情也常常无法帮忙。”
2016年9月7日,冯玉涛当时正在进行项目答辩,同时接到通知在第二天要赶往北京进行“十三五”一个重要项目的答辩。“当时也是挺巧的,单位的电话刚挂断,家里就打来电话说女儿要出生了。”冯玉涛讲道。当天答辩结束之后,他立即赶回家带着妻子前往医院,本想着当天等到女儿出生,再赶往北京进行答辩,这一切就能够很完美地衔接。但天不遂人愿,就像他做过的实验,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当天冯玉涛陪伴妻子在医院一直等到凌晨五点半左右,医生才同意进入产房,冯玉涛将妻子送进产房后便匆忙赶往机场。当他抵达北京后,就得到母女平安的消息。“答辩结束之后,领导知道我心里也着急,就给我放假让我直接回家陪家人,不用等待答辩的结果。”冯玉涛说虽然事后妻子并没有埋怨自己,但他始终心有愧疚,毕竟在女儿出生的关键时刻自己却没能陪在妻子身边。
听冯玉涛讲,研究所中还有许多人和他一样,常常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陪伴家人,甚至错过一些重要的时刻。“如今国家和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也正是我们这些搞科研的全力付出,为国家做贡献的关键时刻,也许一辈子都会被家人埋怨,但如果能够做成这份事业,把技术发展好,让自己的所学所知在国家需求中发挥作用,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