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

“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是一个让农民和市民有机融合的节日。西安举办农民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的内涵,也非常好地体现了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的精神。”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铁军对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给出了很高评价。
就如何办好农民节、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温铁军表示,要把生态文明、食品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与农民节活动结合推进。“我认为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温铁军还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多强调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但应该注意,农村改造不是简单的集村并镇。”
文化引领发展为乡村注入精神魂魄——访国务院参事、著名文化与生态经济学家
忽培元

“咱陕西人说‘美’就是‘好’的意思,‘五个美丽’是非常美好的理想。我认为,践行‘五个美丽’促进乡村振兴,着眼点就是文化建设,这是乡村建设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同为陕西乡党,忽培元从陕西方言角度剖析了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的内涵。
身为作家,忽培元从文化创作角度讲起了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主会场所在地——长安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变迁史。忽培元说:“今天我们举办大西安农民节,尤其是今天上午评出的一系列‘十佳’,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农村变迁的新史诗!”
“没有文化的乡村是没有前途的,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用文化来引领农村发展,为乡村注入精神魂魄。”在忽培元看来,一个村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了文化就有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发展的自觉。
忽培元强调,乡村振兴要有人来完成。人从哪里来?“最重要的人是乡贤,就是从村庄走出去的企业家、大学生和退休领导干部,让这些人回到乡村引领同乡,让他们成为充满现代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新农人,这样我们的乡村振兴就会充满希望!”
乡村振兴要注重保留乡村特色——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了新生活方式,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的食品,以及唯有乡村才能提供的生态服务,要特别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
俞孔坚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把乡村的生态服务和文化资产与城市需求结合起来,达成一种新型消费与供给的城乡关系,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供给粮食蔬菜,而是为城里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种让身心健康舒适的生活服务。”
他建议,要保留乡村的原有景观和山水格局,只有“慢”乡村才能给城市提供最优的服务,乡村的价值才会变大,乡村振兴的希望也就越大。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乡村文旅——访莫干山计划发起人
朱胜萱

莫干山计划发起人、乡伴文旅集团创始人朱胜萱,早在2011年就改建了全国第一个乡村文创园——庾村1932,在2013年又带领团队规划并设计建设了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阳山项目。
朱胜萱说:“我认为乡村振兴可形成不同的助力,一方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使其得到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民营资本和金融方式对乡村振兴进行产业导入和商业模式引入,在改变农村传统居住空间和环境的同时,让闲置资源变身为乡村文旅和新商业模式的基础,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对于大西安乡村振兴,朱胜萱建议,要把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转换成产品和体验性消费,不要把“农村建成城市”,一定要保留好乡村的原生性质。
打造可学可感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访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段德罡

段德罡说:“关中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可以通过对乡土材料的挖掘、认知,对乡村绿色循环水基础设施方法的创新、对适宜地域特征的建造工艺和建筑构造技艺的应用,在遵从社会秩序的同时以现代设计手法引领乡村空间建设,引导村民参与家园建设。提升村民审美意识的同时,有效推进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他建议,当前要积极探索方法和模式、完善制度和政策,集中精力做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积累,切实找到适合本地区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打造好可学、可感的鲜活示范样板,再进行全面推广。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基于驻村规划师制度和共同缔造理念,唤醒村民家园责任意识,提升其乡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