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朱白平)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家庭医生现在还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新名词,可家住长安区吉安小区的朱文义老先生却已经切实地享受到了家庭医生的便利。昨天又是一月一次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日子,下午3点左右,长安区中医院、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名医护人员就应约来到他家,不到一个小时就给卧病在床的他换好了导尿包。
今年已九十四岁高龄的朱老先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朝鲜枪林弹雨中整整度过了三个春秋。战争结束后,他转业到地质系统风餐露宿野外工作大半辈子。或许是年轻时身体透支太多的缘故,退休后不久他就染上了前列腺炎的顽疾。为此几乎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也曾到大医院做过手术但效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就只能全天候地挂上了导尿包。这导尿包最长每月得更换一次。开始时每到更换的时候,子女将老人从楼上慢慢地扶下楼,然后让老人坐车或坐轮椅到医院更换。后来老人不慎摔倒受伤导致行动更加不便,加之近几年又换上脑梗,一条胳膊和腿行动严重受限,只能终日卧床。因此,这每月更换导尿包就成了大问题。求助医院,医院说他们没有这项业务,无能为力。实在没办法,子女几次拨打120求助,但这总不是个长法。
正在全家为难之际,有朋友向老人的子女建议找找社区医院试试。其实此前他们还真的和社区医院打过交道。几年前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曾上门,对家里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了登记。之后,医护人员定期上门进行走访,年年免费给老人安排体检。这些主动周到的服务,他们已有体会。长安区中医医院、韦曲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关于社会卫生服务工作是政府掏钱买服务,医院是零利润。目前他们已为辖区数万名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慢性病治疗随访指导、定期体检等。当朱先生的子女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社区医院时,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冯新婵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及时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当时正在王莽下乡的院长史柯对此非常重视,要求院里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务必解决好老人面临的这一困难。副院长张小峰、左小荣更是克服院里人少,事情多的困难,多方协调,妥善安排,当天就与病人家属服务签署了服务协议,明确了定期上门的服务事项。协议签署后,只要老人家属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或微信,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就会上门服务。每次都是急匆匆而来,急匆匆而去,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询问老人情况,进行消毒后,按部就班地取下旧的导尿包,然后再换新的。一步步有条不紊,业务十分熟练,更换时和更换后老人从来没有疼痛和不适的感觉,着实罕见。
年前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长安区中医院、韦曲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压力很大。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医护人员出诊面临重重风险。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此项任务的肛肠科主任李建章深知,水火无情,给老人换导尿包的事情绝对不能耽搁。他多次抽出时间,全副武装,和医生李文、王静、钟爱及护士长杨卫东等带领护理人员上门,按时一次次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每当说起这事,朱老先生的子女都对社区医生的周到服务称赞不已。说韦曲老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真是近三十万社区群众的健康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