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能干啥?在老一辈的童年记忆里,那一定算是不错的娱乐工具,而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已将土疙瘩玩出了花样。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土疙瘩“玩法”,莫过于列为“古八音分类”中的土类乐器——埙。
埙,作为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迄今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埙的乐音自然而和谐,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是古代雅士们十分器重的乐器之一。
千余年的悠悠时光里,有一枚不甘寂寞的埙,穿越时空,击中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军的心。1997年,赵军到半坡博物馆应聘陶艺技工。“一进门,我就惊呆了,泥土在陶艺师傅手中千变万化,太好玩了。”
赵军这一“玩”,便“玩”了20余年。在这20余年的时光里,凭借着对陶埙的特殊兴趣,赵军从一名普通的陶艺技工,逐渐成为制陶埙的专精匠人,并成为了非遗项目“陶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即便是制陶埙技艺精湛的赵军也不否认,陶埙的制作工艺复杂得超乎想象。“选土、和土、捏胚成型、修胚、磨光调音、烧制……一枚埙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3年多时间,有些工序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季节、天气甚至细微的湿度差异,都对制埙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一步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现代电烧窑升温过快,制成的陶埙声音不够浑厚,不能展现陶埙浑厚低沉、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因此,赵军始终秉持着以白鹿原三趾马红土为主要原料,以全手工制作、柴木窑烧制的制作方法制陶埙。
一枚陶埙,千年演奏。千年之间,有人尽皆知的高潮时期,亦有默默无闻的低谷时段,但不变的,是无数赵军这般愿意为其奉献终身的传承人。我们相信,在赵军的匠心缔造下,陶埙这门古老的非遗项目,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
在新春佳节之际,不妨让我们卸下一年的忙碌,在线玩味埙艺,听几首埙曲,在埙空灵淡雅的音色和简淡和谐的演奏中,在精神紧张、节奏飞快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宁静,得到灵魂的慰藉,共同在来自远古的回响中探寻文明发展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