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灞桥非遗过大年(五):灯影竹韵 新年纳庆

2021-02-26 06:33  来源:灞桥区182  兵马俑在线

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在陕西民间有个传统的习俗,每年正月里,舅舅必须要给外甥送灯,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故此娘舅送外甥灯笼已成为陕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

关中有些地区除夕过后,每天晚上各家小孩都要在街上点蜡烛打灯笼的民间风俗,很有新年气氛,浓浓年味。关中俗语“打灯笼照旧(舅)”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另外也有习俗是新婚夫妻第一年由娘家送给新媳妇盏灯笼,叫做“追灯”或“回门灯”。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白鹿原竹编灯笼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白鹿原上,提起竹编灯笼第一人,当属王学坤老人。其编织的火葫芦灯曾参加央视春节晚会和元宵晚会,并在西安分会场上进行展示与现场编织表演,他的竹编灯笼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

白鹿原塬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浐、灞二水环绕四周,原上平坦。鲸鱼沟西北两侧高突,气候适宜竹子生长,称为关中竹海,居住在鲸鱼沟北侧孙沟村的王学坤老人,世代相传编制竹篦子灯笼手艺(据说已经传承6代人,有三百余年历史),农闲时编制灯笼,每年正月出售。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奶奶不叫爷爷睡,爷爷茅房开大会!”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关中地区,每年正月十三上灯,孩子们手里提着家里大人给点着蜡烛的灯笼,和小朋友一起排着队,嘴里不停哼唱着这支儿歌,院里院外走来走去,玩得是那么开心快乐,成为儿时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白鹿原·白鹿仓景区的非遗街,有一家白鹿原竹编灯笼店,店主王少波是王学坤老人的孙辈,自幼受到爷爷编制竹灯笼的影响,对竹灯笼非常感兴趣,继承了王学坤老人竹编灯笼的手艺,从事竹编灯笼制作三十余年,立志在竹灯笼上进行传承和创新,使之不被人们遗忘,成为游人们的新宠。

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王少波除了编制竹篦灯笼,还学会了编制竹篮、竹筐、竹农具、竹制小工艺品以及竹制玩具,受到游客喜爱。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竹编灯笼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每逢新春佳节这样的喜庆日子,白鹿原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依旧高高挂起。

全站热点
西安市新城区:学校提升多 新校成名校

2021-02-25 02:32阅读

碑林为首批15家退役军人健康服务示范单位授牌

2021-01-23 12:02阅读

临潼区召开精准扶贫档案整理移交工作推进会

2021-01-21 20:22阅读

桃园路街道中心社区建成使用 推行“大片区”治理模式 打造基层治理样板

2021-01-20 09:46阅读

未央区召开“迎十四运·城市管理”、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工作调度会

2021-01-18 11:18阅读

碑林区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爱心回访”新春系列慰问活动

2021-01-14 18:51阅读

西安交警长安大队应对重污染天气开展载货柴油汽车专项整治行动

2021-01-13 10:3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