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背面着陆有多难?
在“嫦娥四号”成功“刹车”、开始环月飞行之后,即将开始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那么,要着陆到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将面临哪些难题?可能遇到怎样的风险和挑战?我们的探测器又做了怎样的准备呢?
着陆区地形比“虹湾”更复杂
要探索月球背面,选择合适的着陆点很重要。我国在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也就是“嫦娥三号”任务之前,不仅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全月图,还对预选的着陆区“虹湾”进行了高精度的成像。而此次,“嫦娥四号”的着陆区——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不仅没有精确的成像作为参考,同时地形要比“虹湾”更加复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孙泽洲:月球背面基本都是以高山、撞击坑,环形山等等来分布,很难找一个比较大面积的这样一个平坦的区域,这样一来我们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我们势必要对于着陆的精度就要求更高。
地势崎岖影响探测器判断高度速度
崎岖的地势不仅不利于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地势忽高忽低也会影响探测器对距月面高度和相对速度的判断,这对着陆过程的影响更加致命。为此,探测器在导航控制上进行了特殊设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孙泽洲:(嫦娥)三号跟(嫦娥)四号有点区别,就是(嫦娥)三号应该说是一个抛物线形式的下来,而我们(嫦娥四号)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垂直的方式下来。
改进后月球车越障能力迎全新考验
而着陆到月面后,月球背面的复杂地形也会给“嫦娥四号”的巡视器,也就是月球车的行驶带来很大影响。在“嫦娥三号”的时候,月球车曾出现故障,为此,设计人员在“嫦娥四号”中对月球车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孙泽洲:我们可以爬20度坡,越200毫米的障碍,应该说在相当于一个小尺度的范围之内,我们还是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巡视探测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