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西艳 张芳
日前,“8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铜川”的消息不胫而走,他们从无家可归的“无名氏”变身为享有社保的“新市民”。虽已入冬,但秋意正浓,这样的消息,让更多人在渐冷的寒风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暖意,也盛赞铜川这座好人之城善待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态度和温度。
而这些既不知道家住哪里、也没有确切姓名的“幸运者”,却并未表现出喜形于色的感受。他们缺乏自食其力的生存本领,连正常的沟通和表达都存在障碍,以至于记者想从中找出一个采访对象都格外困难。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市救助管理站不忘这些只有一串救助编号的“无名氏”,将他们从社会“最边缘、最困难、最脆弱的特殊群体”——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者,变为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的新市民。
2020年11月1日零时,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这8位铜川新市民将在普查公报上,第一次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自此之后,他们不再是无家可归的“无名氏”,而是有了自己的身份,成为铜川“新市民”。
以“同”为姓,重获新生
“维护一个人的人格尊严,起码要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多年从事救助管理工作的市救助站站长韩延成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每个人出生都是有父母亲人的,有些人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家远离了亲人,但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让这8名流浪乞讨人员顺利落户,市救助站为所有的“无名氏”取名:以好人之城铜川的“铜”谐音字“同”为姓氏,并根据他们的日常表述或者印象较为深刻的字眼定为名字。最终,他们分别取名为同小翠、同永委、同葱葱、同铁头、同银女、同无名、同乐乐、同救助宝宝。
“救助宝宝”在这次落户中年纪最小,不光没有名字,就连年龄都是通过测量骨龄估算出来的。
时针拨回到10月4日。当时,有群众报警声称,在印台区广阳镇任家塬村路边,发现一名弃婴,身上没有任何寻亲找家的线索。“公安机关帮他进行了人脸识别比对,也在打拐网站上进行过比对,没有查找到任何信息。”工作人员回忆说。
“救助宝宝”只是寻亲找家无果的一个微缩影。“由于没有身份,这些无法回归家庭、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成为游离在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黑户’,这对人口普查工作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没有身份,这些人是无法享受医保、社会救助等福利。”韩延成坦言道。
为流浪乞讨人员编实筑牢最后一道保护线
这些落户铜川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都是患有智力障碍、阿尔兹海默症、精神疾病,甚至有些是身体残疾的弱势人群,他们无法说出自己姓甚名谁、家住何方等有效信息。我市救助、公安等部门多次汇总发布他们的寻亲信息,并通过DNA信息采集比对、人脸识别等,都未能帮助他们找到家人。
对此,市救助管理站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这部分特殊弱势群体的落户和安置问题,研究制定了《铜川市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的制度》,细化落户条件、严格落户程序、建立长效机制。对于经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市级媒体登报“寻亲启示”、DNA血样采集比对、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寻亲寻家无果,满3个月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予以办理户籍在铜落户。
“救助站只能暂时给这些人提供帮助,现在他们能有个安定的居所,真是太好了!我们在承担临时救助的同时,为少数长期滞留人员解决供养问题,使其纳入正常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编实筑牢最后一道保护线。”工作人员这样感慨。
落户只是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关键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
落户后的流浪乞讨人员如何通过社保体系保障基本权益?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对身患疾病的,以基本医疗兜底;对于年迈体弱的,纳入养老体系;对于身体残疾但仍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实行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
落户是关爱这些困难群体的关键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身份证上那一长串数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认同,更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切切实实的安全感。
“近年来,铜川市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寻家成功率在98%以上,处于全省前列。”据韩延成介绍,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社会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手段的进步,公民电子信息采集不断完善。合力之下,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都在不断减少。
“这些落户人员,我们将分批次逐步转入市社会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医疗救治,实施老人、孩子、残疾人分类照料,使他们得到更为专业的照护。”韩延成表示,这8名滞留受助人员落户后,不仅会拥有铜川市民身份,接下来他们还将被纳入相应的保障体系,符合条件者可以享受铜川市孤儿、特困人员供养保障、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
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来,市救助站共有105名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滞留并被送往医疗机构治疗托养,在他们中间被救助治疗托养时间最长的有四年之久,最短的也有半年之久;年龄最大的约70多岁,最小的约15岁,(因滞留人数是动态数字)截至目前,已有72名精神障碍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逐一查清落实,分别被护送返乡或转站中转返乡与家人团聚,其余33名经过多种途径仍寻亲寻家无果的,已按相关政策全部安置在市社会福利院。目前,站内已无长期滞留人员,达到清零。
短评:
对边缘人群多一份关爱
张芳
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权利。然而,这些智力障碍、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无疑是城市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特殊群体。
他们无法说出自己姓甚名谁,家住何方,有些人甚至少小离家,对于家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但在这段备受苦楚的日子里,给他们一点尊重与暖意,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涓涓细流汇江海,点滴温暖聚大爱。”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带着温度的关爱传递到每一位无家可归者的身上,哪怕只是提供一日三餐,一件御寒的衣物,让这点滴善举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稳住他们那颗在黑暗中慌乱无措的心。
或许不久后,在DNA比对、人脸识别比对等后续寻亲措施的帮助下,他们有幸与家人重聚、回到原籍,也许他们无法表达,但相信在内心深处,他们会在那座在人生“至暗时刻”向自己敞开怀抱的城市,留下一段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