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述平在进行蔬菜分拣。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季/摄
质量一定要过关,决不能把一个有问题的西红柿销售出去;大家加个劲儿赶快把车装好,不能耽误了客商的时间8月5日,在淳化县铁王镇北塬村的蔬菜交易场,张和平一边忙着装车一边叮嘱村民。
没有帮扶单位,没有第一书记,但北塬村的贫困户都脱了贫。北塬村的贫困户如何脱贫,北塬村党支部书记袁述平给出了答案:我们实行村内结对互助帮扶,走自主脱贫之路。
2006年起,北塬村建设移民新村,全村140户人都住进了敞亮的新居,村里发展起奶羊、生猪养殖和果树种植等多个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北塬成了附近有名的蔬菜种植村。全村有蔬菜大棚120余座、果园面积570余亩,发展温氏家庭农场7个,养殖奶山羊300余只,村上产业基础特别好。
2015年,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如何让村上的贫困户脱贫,成了村上的头等大事。不等不靠、自主脱贫。北塬村党支部暗下决心,明确了村内结对互助帮扶的工作思路,村委会4名成员每人包扶2户,其余5名党员和12名入党积极分子及致富带头人,每人包扶一户,同25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扶产业以发展短平快的大棚蔬菜为主。
要不是村上党员干部帮扶,我也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如今家里盖了新房,电器一样不少,今年西红柿已经卖了1.5万元了。陈江东说,他以前是村上的贫困户,是村上一对一帮扶,给他建了一座大棚,大家还手把手教他作务技术,当年就收入了1.4万元,摆脱了贫困。
按照每棚补贴5000元的标准,帮所有贫困户每户新建了1座蔬菜大棚,大棚建好后,包扶党员、干部和村上能人还帮助我们干活。贫困户纷纷说,村上跑项目、找资金,让我们早日脱贫,2016年新建的25座大棚,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当年大家最低人均收入5000元。
2019年,北塬村全村脱贫,但村上为巩固脱贫成果,采取了托管与自营相结合的模式,对资金充足、劳动力富余、产业发展积极性高的农户支持扩大经营规模;对于资金不足、掌握技术难、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采取委托合作社托管的模式经营,农户入股合作社分红,同时还安排刚脱贫的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增加大家收入。
新建温室大棚20座,采用党员、能人+相对落后农户的方式,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劳力出劳力,按投入多少进行分红;建成了蔬菜交易市场,实现了蔬菜生产、销售一体化北塬村群众始终紧紧抱成一团,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袁述平说:脱贫路上北塬村绝不让一个人掉队。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沅聪 刘计划 实习记者:郜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