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扶贫办获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285个、带贫益贫合作社1233个、现代农业园区207个,6.29万户群众从中受益,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中长期扶贫产业全覆盖。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采取主体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等方式,将贫困户深度镶嵌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着力打造“嵌入式”产业扶贫“宝鸡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凤县河口镇核桃坝林麝产业扶贫基地,采取“饲草供应、基地务工、资金入股、土地租赁、福利分红”五大带贫益贫机制,将贫困户嵌入到林麝产业链中。目前,基地流转农户土地100亩,与54户贫困户签订了饲草协议,40多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凤翔红凤花椒产业园位于彪角镇导子营村,投资近1亿元,流转土地2450亩,发展花椒种植与深加工产业。园区累计增加固定就业岗位620余个,带动贫困群众种植花椒3580亩。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市推广“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表示充分肯定,并以书面形式向全国介绍推广宝鸡经验。在全省产业脱贫年终考核中,我市位居前列。
本报记者刁江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