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马科村:做好野生中药材致富“大文章”

2020-04-29 11:04  铜川日报

本报记者 张红

“今天有人来买了4斤黄精、1斤丹参粉,这下又给群众能增加1220元的收入。”4月3日,在印台区陈炉镇马科村村委会,刚见到“第一书记”王哲,他就喜滋滋地拿出手机给记者晒起当天的收款记录。

菊花、黄精、丹参、茵陈,这些看着不起眼的野生中药材在马科村附近的山上遍地都是,之前被村民贱卖,如今被加工成菊花酒、菊花茶、黄精酒、丹参酒、茵陈茶等商品,效益翻倍,成了村民的致富宝贝。

“之前有村民发现山上有野生中药材,他们就卖原材料,原材料便宜,像丹参每斤可能就卖1块钱吧!现在我们带动群众采回来后进行深加工变成商品,丹参粉每斤卖100元,丹参片每斤120元,黄精礼盒装最低卖300元,今年新开发的黄精酒卖得最好,春节前后的销售额达到了50000余元。”王哲向记者介绍道。

初春,正是丹参收获的季节。在村委会院子里,几位村民正在清洗丹参。往里走,在一间小厂房里,几位村民忙着将清洗干净的丹参进行切片,大家有说有笑。另一间厂房里,村民将切好的丹参药片装了满满几大盆,一旁正在蒸烤药材的机器嗡嗡响个不停……

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谁也不会想到野生中药材产业会发展的这么好。起初发展这个产业时,大家都怕有风险,没人愿意干。

“去年刚到这个村子,我就发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野生中药材,考虑村上都是些小麦、玉米等传统产业,再加上我个人也喜欢研究,就想发动群众一起采挖,通过深加工变成商品卖出去,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王哲说。

想法一提出来,村民都觉得好,但说到一起干,响应的人寥寥无几,这无疑是给王哲泼了盆凉水。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准备自己带头干出个样子来让大家看。他发动社会爱心企业向马科村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加工设备,把村委会当做加工厂,收集村民采回来的中药材加工成商品往外销售。后来,监委会主任也来帮他一起干,在尝试了2个两月后,他们竟然挣了1万多元。

看到他们赚到第一桶金,村民们心动了,慢慢加入进来,刚开始有两三个人,后来越来越多。2019年9月,在各方努力下,以马科村命名的“马科农鲜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投入运营生产。

“我们的产品像黄精、黄精酒、丹参粉、菊花都有检测报告,均经过市场监管部门指定的专业检测部门检测,所有工作人员都有健康上岗证。”王哲说。

据了解,马科村自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以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已为农户发放了17万元工资,共带动60余人,包括7户贫困户。其中中药材加工11人,每人每天中药材加工费40元;采挖的有50余人,为保护村民采挖积极性,王哲把野生中药材的收购价均上浮40%左右,村民平均每公斤原材料能比市场价多赚3元。

路夏是村上的贫困户,也是最早加入中药材加工队伍的。“听说村上要发展中药材,我就来了。我主要负责洗药和加工,每月能赚1200元。后来,我觉得村上发展这个产业还不错,娃他爸也来帮忙干,他主要负责采药。我俩身体都不好又不能出去,在这干活也不累,地也种了,把家里也能照看上,对我们来说是个好事。”路夏乐呵呵地说。

对马科村人来说,山上遍地都是宝。除了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村民还将山上的野生时令蔬菜挖回来进行加工售卖,荠荠菜每斤卖8元,茵陈每斤15元,蒲公英每斤22元……据王哲介绍,今年防疫期间,光荠荠菜的销售额半个月就达到了5000余元。

如今,马科村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将小药材变成为了村上的大产业。今后,他们还要在小药材里继续做大文章。“马科村土地多为沙土地,山地海拔1500—1800米,非常适合黄精生长。利用这一优势,我们鼓励村民在背坡山地种植黄精,目前已种植了30亩左右。下一步,我们将与陕西绿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加强与京东、抖音线上销售团队的对接,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奔小康。”对于今后的发展,王哲信心十足。

全站热点
小区换新颜群众展笑颜——宝鸡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侧记

2020-04-28 20:32阅读

权雅宁督导检查丹凤中小学开学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建设工作

2020-04-28 09:19阅读

临潼供电公司党员“双带头”春检现场无违章

2020-04-26 19:20阅读

未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办理网民留言

2020-04-24 12:41阅读

银政互动促发展 厚植合作谱新篇

2020-04-23 12:22阅读

临潼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

2020-04-21 18:20阅读

全市劳模服务队“传经送宝”到田间

2020-04-19 09: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