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分类建组。对学生分组之前,一般教师会组织一次测试,按照测试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及学生个人意愿,分为A、B、C三组。对学生分组后,教师要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A、B、C三组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将学生分组后,就要设置递进式的学习环节和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有所区别。对后进生,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加强个别辅导,培养学习兴趣;对中等生,给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严格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并指导部分同学发展成优等生;对优等生,可以适当增加作业,加大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促进优等生再接再厉。
分类考核,阶段考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自制试卷,分基础题、中等题、拔高题三个部分。后进生只需要完成基础试题即可;中等生要完成基础和中等程度的试题;优等生则要完成所有试题。这样的分类考核方法,使得不同组的学生减少挫败感,增强学生进步的信心。
注重评价,勇攀高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只要学生取得点滴进步,就应该得到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例如,对于后进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们在学习态度、书写或其他某一方面取得了进步,就可以评为“进步之星”。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发展性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取得进步。
(作者系宝鸡高新第二小学教师)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唐晓妮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