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敏
自2014年到王益区文明办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着志愿服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2017年,她被评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铜川市优秀志愿者;2018年被评为“铜川市公益好青年”;2019年被评为“政协铜川市王益区第九届委员会优秀委员”。她就是王益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干部、王益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党雯。
不忘初心 筑牢信念 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
2014年,党雯就开始承担王益区文明办志愿服务相关工作,期间,她创建了王益区志愿者协会,在全区组织发展了115支志愿服务队,招募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占全市志愿者人数的34.8%,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时长均排名全市第一,填补了王益区长期以来网络注册志愿团队的空白。她指导全区100多家文明单位和部门进行了志愿云系统注册,及时为志愿者记录时长,从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布到完成,形成了一系列正规有序的操作流程。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党雯又致力于打造王益区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体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向陋习宣战·与文明同行”“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王益人”等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打造形成了具有王益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全区营造了“走进王益·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牢记使命 爱岗敬业做精神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工作期间,党雯经常深入村镇、社区和学校,调查了解王益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帮助解决文明单位在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2014年至今,王益区连续向市委文明办推荐上报了百余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截至2019年10月,全区共有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3人和1个见义勇为先进集体荣登“陕西好人榜”;35人被评为“铜川好人”,推荐评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115人。她所负责的业务工作受到省、市级的表彰。2016年5月,党雯出现了严重的妊娠反应,但她不顾家人的劝阻,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12月份,她即将临产,仍坚持拖着笨重的身体,积极联系王益区爱心人士为贫困大学生争取到助学金36000元,解决了即将入学的大学生的燃眉之急。她挨家挨户走访调研,详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状况,确保在开学前将助学金按时送到她们手中。2017年7月,她产假期满重返工作岗位后,尽管腰椎间盘突出已非常严重,但当她得知部门人手紧缺,任务繁重时,又积极服从组织安排,肩负着区文明办和创文办两个部门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
勇挑重担 任劳任怨 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
在大学读书时,党雯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云南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充分发挥自己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利用休假时间到偏远地区支教,用实际行动帮助山区孩子们健康成长。到王益区文明办工作以来,她初心不改,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她常常放弃难得的休息时间,到黄堡镇梁家塬村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郭天珍家中为她讲解脱贫政策,帮她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每年春节走访慰问,她总是尽力照顾到最贫苦、最需要帮助的群众,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社会的尊重。她不仅在物质上支援疾病缠身又要照顾瘫痪在床11年妻子的朱宏斌,又在精神上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她不间断地向铜川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捐献衣物百余件,用最平凡、最朴实的行动帮助他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公益活动让她受益匪浅,助人为乐让她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用同事们的话说,她就像春蚕吐丝那样,孜孜不倦地为王益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光和热。
在平凡的岗位上,党雯一直默默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如今她仍然用新思维从事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在为新时代“五个王益”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