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帅
说起“陈小玲”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在王益区看过她小品表演的人却不少。多年来,陈小玲怀着对文艺活动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经过上千场次的演出历练,从一个农民逐渐“变身”为十里八村有名的小品演员。
勤学苦练,一直没放下爱好
陈小玲今年44岁,印台区陈炉镇人,1997年,22岁的她嫁给了黄堡镇周家村的李增涛,从小喜爱唱歌跳舞的她在结婚后依旧坚持自己的爱好。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铜川广播电视台组织的农民才艺表演比赛,“我看别人都唱哩、跳哩,我也就报名唱了一段秦腔,没想到最后还上电视播出了。”陈小玲说道。
这次在电视上的“露脸”,给了陈小玲很大的鼓励,在表演上也更加上心。陈小玲的表演渐渐得到了王益区文化馆和王益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关注,她也被列入重点“苗子”培养,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周立文对她进行面对面培训指导。
原本信心十足的陈小玲,却在周立文老师这里碰了壁。当时,陈小玲编写了以“敬老孝老”为主题的小品《老来得福》,陈小玲在小品中饰演“母亲”,周立文老师看了她的表演后连连摇头。周老师指出,陈小玲说话带有浓厚的口音,表演的神态上也拿捏得不到位。陈小玲一直以来喜欢扮演“挤眉弄眼”的丑角,这次要饰演一位慈爱的“母亲”,一时间不得要领,很是沮丧。“培训了才发现自己是‘生巴路子’,发音、语气都不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太符合人物设定。”
面对困难,陈小玲身上那种农村人的“韧劲”凸显了出来。她一遍一遍地念台词,一遍一遍地做动作,反反复复。为了做好一个跪地的动作,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听着那咚咚的跪地声,我心里也挺不好受的。”周立文老师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训练,终是换来了周立文老师的认可。这种严格的培训,也让陈小玲这个“门外汉”得以窥见小品演员的成功“秘诀”。
能演会写,公益演出分享快乐
“看,是演小品的那个人,不知道一会儿她演啥?”2019年11月15日,在王益区组织的“发挥群团特色优势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活动上,陈小玲在场边一手拿着小镜子,另一只手熟练地给自己化妆,旁边的群众发现了熟悉的身影,对她的表演很是期待。陈小玲和她的老搭档温小玲、李春杰表演了她自创的小品《一块香蕉皮》,讲述的是环卫工人和志愿服务者劝导不文明行为的故事。夸张的肢体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质朴生动的故事情节,引来现场观众一片叫好。
陈小玲不仅是表演者,还是剧本的创作者。她似乎永远都有可写的东西,农村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是她小品创作的不竭源泉。
陈小玲的创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她创作了《脱贫梦》《脱贫到家了》;全社会提倡敬老孝亲,她创作了《母亲泪》《称妈》;为宣传好人好事,她创作了《爱在身边》《一盘饺子》;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她创作了《伪装者》《毒瘤》;为歌颂党和祖国,她创作了《十九大暖人心》《讴歌新时代》等。这些小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至今,陈小玲已经创作了30多个小品剧本,大多数都是她自己演绎的。
“陈小玲一年能演200多场,一半以上都是公益演出。”王益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萧鹏燕说:“陈小玲编演的小品既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又结合农村生活,再加上自己的切身感受,总体上接地气,贴近群众,通俗易懂,不管是在市区还是在农村,群众反响都非常好。”
戏里戏外,传播正能量
《想开了》是陈小玲创作的第一个剧本。2012年,陈小玲的婆婆一直催她生二胎,陈小玲结合自家当时的真实情况编写了这个小品。这是个独角戏,讲的是儿媳假装怀孕向婆婆宣传计划生育,说服老人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最终老人“想开了”的故事。直至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陈小玲才生了二胎,戏里戏外,她都是“好儿媳”。
陈小玲创作的剧本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殊不知,在戏外,她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陈小玲的妹妹陈会莉,比陈小玲小12岁,年纪小却脾气暴,经常为一些琐事闹别扭。陈小玲三番五次“讲道理”劝说,陈会莉基本上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姐妹关系也闹得很僵。2016年,陈小玲鼓动陈会莉加入了乡村文化演出活动的大队伍。经常跟着演出队伍在外奔波,时间久了,见的世面多了,陈会莉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明了,跟家人的关系也越好了。
懒汉、黑老大、瓜女子、母亲……多年来,陈小玲饰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遍尝“酸甜苦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几年,陈小玲演出舞台从农村扩展到了市区,甚至走出铜川,演到了西安、延安等地,获得了陕西省央视网组委会表演奖、铜川优秀文化志愿者创新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