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商洛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精准脱贫

2019-06-14 10:01  商洛日报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商洛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领头雁,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精准脱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自觉选择的“职业”。

位于秦岭腹地的商洛,属于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成了老人和妇女。引导部分知识青年回农村从事农业,创业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确定了四种培育对象类型,分别是生产经营型,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包括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社会服务型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动物防疫员等;新生代型包括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2013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2014年97人成为全市第一批中级职业农民。

自2014年以来,市农科教中心积极在全市建立起了“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即市、县农科教中心8家培训机构为主,市职院、市农科所、商州区职中、洛南县职中4家机构为辅的培训体系。全市建成包含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126个实训基地,5个农民田间学校,11个创业孵化基地。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496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249人,其中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170人,认定高级职业农民38人、中级职业农民387人、初级职业农民4824人。

我市各县区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不断创新培育模式,突出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开班专业。商州的“食用菌专业培育”模式、洛南的“一配四选五抓六强化”模式、丹凤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基本成型,雏形已现。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创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为精准扶贫、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柞水县高级职业农民陈盛林在柞水创办的“云林小屋”、在洛南创建的“民俗小屋”,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商州中高级职业农民耿建强、费朋波、任小刚等认领2800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商州区中级职业农民王会敏被盛誉为“香菇姐姐”,并当选省人大代表。山阳县职业农民许红飞创建的黄花岭茶创小镇项目雏形初现,将茶产业发展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职业农民已经是我市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市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站热点
灞桥区灞桥镇小学开展“小葵花”阳光关爱志愿行动

2019-06-13 19:37阅读

刘景堂: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这场硬仗

2019-06-13 13:06阅读

谭家街道香克林社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

2019-06-12 17:40阅读

区委书记范九利前往太平西寺沟看望慰问一线救援队成员

2019-06-11 18:10阅读

灞桥区红旗街道召开“三夏”秸秆禁烧再动员再部署工作推进会

2019-06-10 15:38阅读

区委书记王浩检查“散乱污”企业治理督导维稳信访

2019-06-08 16:20阅读

全市将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创作比赛活动

2019-06-06 21: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