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红色的灯笼仿佛年的眼睛,照亮了世间的美好,也带来了年的气息。划竹条、绑架子,裁样子、上颜色,最后组装成形,红色的小马驹,鲜艳的大石榴,一个个手工灯笼做得是惟妙惟肖。在新区坡头街道办牛村,一根根竹条、一张张白纸经过村民李天宝和妻子胡明芳的一番“打扮”,便有了浓浓的年味。
“现在的灯笼做得差不多了,就差一些组装的活儿了。今年因为别的事情耽误了些时间,所以最近得加班把这些灯笼做好。”1月29日上午,李天宝夫妻俩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李天宝做灯笼已经有30多年了,在村里也算得上是较早制作手工灯笼的人了。他说:“最开始做灯笼是为了贴补家用,供孩子们上学。那时候,也没有人教我。我就去买别人的灯笼,回来拆开研究,摸索着做。”
1986年,李天宝尝试着做了100个石榴造型的灯笼,拿到集市上去试水。“那时候他的灯笼架子绑得很好,纸糊得也不错,就是颜色差了点。他一直觉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直接做了100个拿去卖。结果,只卖出去了1个。当时1个灯笼卖5毛钱,100个灯笼的成本是50元。哎……”胡明芳想起当年的经历,忍不住笑着说道。
虽然当时失败而归,但李天宝却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干成这件事!
李天宝回家后,认真分析问题所在。首先是颜色方面,他不懂调色,所以才染不出来好看的红色;其次是花叶打扮方面,他做的花叶松松软软,不够美观。找出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为了染出鲜艳的红色,他一遍一遍地试,一种颜料不行就换另一种颜料,几经尝试才发现如何能够染出饱满又有光泽的红色;为了做好花叶,他认真观察别人做的灯笼,再加上自己的想法,终于做出了既大方又美观的花叶。
1987年,李天宝将改良过后的灯笼再次拿去集市售卖。“我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给那99个灯笼重新糊上纸、上了色。拿去集市上,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完了。而且,这次我卖的是1元1个。这下,总算舒了一口气!”李天宝笑着说。
后来,随着李天宝手艺的精进,接连好几年,他做的灯笼根本不愁卖。
2008年,胡明芳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务农。为了给妻子找点事做,也为了多赚点钱,李天宝便开始教妻子做灯笼。当时,因为石榴灯笼已经做得相当成熟了,夫妻俩就想着得换点花样。“那时候看别人做马,我们就也想试试。”李天宝说。第一次做马,他们还是先买了人家的成品灯笼,回来再拆开观察、分析、试做。胡明芳回忆说:“第一匹马的架子是我绑的,总共用了一天的时间。可绑出来的架子根本没有马的样子,人家的马都抬头挺胸有精神,我的马却是耷拉着脑袋。”为了“攻破难题”,他们夫妻俩没事就琢磨,绑了拆,拆了绑,反反复复尝试了许多次。“我们用了差不多两三年的时间,不断改进、完善,才逐渐有了样子。”李天宝说。
如今,李天宝家的灯笼在集市上算是小有名气,不仅销路稳定,还有不少商贩专门赶来预定。“我们每年就做300个石榴灯笼、300个马灯笼,把这些专心做好就行了。这些年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也不需要靠做灯笼贴补了。不过,经过这么多年,做灯笼已经成了我们老两口的共同爱好,每年做一些挺好的。”他笑着告诉记者。
大红灯笼高高挂,点亮了李天宝一家的生活,也红火了他们今后的日子。(本报记者 彭冰 见习记者 党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