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工作综述
“以前一家人挤在又黑又冷的平房里,雨天房顶还漏水。如今,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房子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然这种好事我做梦也不敢想。”2016年3月,老徐获得了我市保障性住房青青家园的分房资格,并于当年年底前入住。如今,随着小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的推进,小区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老徐最惬意的事情,就是闲来在小区散步,碰见熟人了拉几句家常。
像老徐这样圆了安居梦、筑起幸福家的人,如今在我市还真不少。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保障房工作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让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安居梦想。
有序建设阳光分配
2008年—2016年,省厅下达我市各类保障房建设任务共计424个项目16.2039万套,其中公(廉)租房300个项目11.9061万套,经适房51个项目12562套,限价房73个项目30416套。经适房与限价房属于销售型保障房范畴,需求关系多与市场挂钩,目前竣工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入住。
公(廉)租房属于租赁型保障房,是保障房建设任务的重点。目前全市总任务11.9061万套,建设面积595.3050万平方米,总投资126.5亿元。其中已竣工71655套,基本建成19184套,在建28222套。截至目前,已分配78776套,分配率94.65%。
在保障房的分配上,我市始终坚持透明公开,确保公平公正。根据轮候顺序,通过“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并公开摇号配租,在全市建立对分配对象、标准、程序、过程、房源、结果“六公开”的保障房申请分配制度。现场抓阄、选号,每一项都在阳光下进行。抽到号的居民很激动,没抽到的居民也不气馁,人人都对入住新房怀抱希望和充满期待。
除了实物配租外,对住房困难户还采取了发放租赁补贴的保障方式,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受益面。
“互联网+”提升管理效能
随着保障房居民的大量入住,后续管理工作成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成了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市保障房中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保障房的后续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市保障房中心坚持精细化管理,在已配租的保障房小区设立综合管理办公室,同时建立“一户一房一台账”的《租赁型保障房管理台账》。台账包含了工程概况、房源情况、申请人基本信息、共同居住家庭成员照片、房屋设施使用情况、租金收缴情况、入户核査情况、年审情况、退出管理情况九方面内容,使小区管理员对入住家庭的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管理人员对入住户采取定期走访、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入住户进行“三核査”,即人像证件录入核査、水表电表运行核査、台账住户碰面核查。先后对不符合入住条件的12户进行了清退,对既不符合入住条件又长期拖欠租金的5户移交司法机关,实行强制退出,实现了对保障房动态管理和柔性退出的有益尝试。
此外,市保障房中心还十分注重互联网在保障房后期管理中的应用,借助渭南市本级保障房云控智慧管理系统及其附属水费收缴终端,实现了保障房住户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等方式缴纳租金、物业费、水费、热力费等;将水费使用状态与租金、物业及其他费用绑定,在各项费用到期前10日,通过住户实名绑定的电话号码、微信等发出3次以上的提醒信息,待缴纳之后恢复正常用水,有效杜绝了部分住户缴费晚或者不缴费的问题;交易完成后自动生成各类数据报表,显示住户水、电、暖等各项费用缴纳情况,使管理者对各项运营指标一目了然;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空租、转租、转借,对残疾、年老体弱等特殊的住房保障家庭实施精细化服务,上门办理相关业务等,促进了保障房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设施升级让住户更舒心
针对早期一些保障房设计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居民新需求的现实问题,市保障房中心以省厅创建“和谐社区·幸福家园”活动为契机,对一些老旧保障房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
按照省厅要求,规模200套以上、入住超过50%的小区,围绕“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这一目标的创建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8个小区的创建成果通过省级、市级部门的验收,此外还有28个小区正在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惠园小区是我市1999年开始建设的廉租房小区,20多年来,该小区累计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744户,累计保障人口2500余人。但由于建设较早,近年来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全等问题逐步显现。
市保障房中心先后对小区进行了绿化、安装了电子对讲门、对公共区域的外墙面进行了刷白、安装了天然气等,进一步改善小区居住环境,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仅“住得进去”,还要“住得舒心”。
“现在小区没得说,不光绿化面积大了,墙面变白了,脏乱差不见了,最重要的是生活更方便了。像我腿脚不便,有时候交费不方便,现在直接在网上就交了。”居住在民生园保障房小区的李女士,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十分满意。
民生园小区共4栋楼276户公租房,常住人口800余人,租户状况复杂,治安隐患较多。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在该小区安装了视频监控、楼宇门禁、电子围栏、车棚火灾报警、电动车防盗五大系统。20个监控视频全天24小时对小区死角、围墙等形成了监控合围,极大地震慑了各类犯罪分子,有效预防了各类犯罪案件发生;楼门门禁系统实现了“以门管人”,本单元居民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任意一种方式进入;一旦有翻越围墙行为,电子围栏系统便会发出警告信息,有效保障了小区居民财产安全;通过红外线侦测实时监控电动车棚,如意外起火,报警系统会给物业发布警报;电动车防盗系统可以让用户及派出所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控电摩位置及其行动轨迹,防止被盗。
能于万家灯火中,有一盏属于自己家的灯,是很多低收入群体梦寐以求的愿望。我市覆盖广、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托起了他们的安居梦,筑起了他们的幸福家,让他们对生活更有盼头,也更有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