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走进黄堡镇逸夫小学“留守儿童之家”,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人有一种家的感觉,所有的部室被统一粉刷成粉色,并铺上木地板;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楼道文化布置,体现出家的文化氛围;部室内配有电脑、电视和亲情电话,老师在这里与孩子们说悄悄话,利用沙盘、宣泄器材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孩子们在这里看电视、看图书、玩玩具,还可与身在他乡的爸爸妈妈通电话、视频聊天,过上与家里一样的生活。留守儿童宋某说:“这里和家里一样,有电视、有玩具,还能看见爸爸妈妈。”
黄堡镇逸夫小学是黄堡镇唯一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73名,学生597名,其中留守儿童95名。由于黄堡镇农村人口多,城镇居民大多下岗,所以有许多外出打工人员,他们的子女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亲朋照管,为了让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的日子里得到更多的关爱,该校于2011年5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现有固定的留守儿童之家办公室、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亲情屋、心灵屋四个部室,配有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沙发、茶几,各类绘本、益智玩具、沙盘、宣泄器材和活动器材等。
为了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好,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保障留守儿童的课余安全,使他们“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学业有教”,黄堡镇逸夫小学充分依靠学校这一教育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该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联席会议制度》《留守儿童之家督查机制》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建立了每名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建立“四知道、四沟通”机制,精准落实建档立卡。每学期一开学,该校都会对本校各年级各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统计,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四知道”(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道监管或代管人基本情况、知道父母外出务工去向、知道留守儿童的具体表现)“四沟通”(与留守儿童沟通;与班主任沟通;与监管、代管人沟通;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制度,对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工作稳步前进。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该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五个一”活动,即每日一问、每周一谈、每月一通、每季一会、每期一评,学校还在全校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帮扶等结对帮扶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五贴心”专项活动。学校每周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五贴心”活动,即“悄悄话”“线上团聚”“小礼物”“去游览”“幸福快车——亲情之旅”,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创新“四在学校”新模式,即“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注、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工作机制。建立“家校互通”监护体系。让亲情覆盖孩子的心灵,利用家委会,对监护人进行家教培训,教给他们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引导监护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切实提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用活动增强“家”的吸引力。该校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组织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读好书、唱好歌”“节水护水”等活动,引领孩子们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真正做到了留守儿童活动课程化。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建设,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未来,黄堡镇逸夫小学将进一步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通过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坚韧、独立的个性,促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本报记者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