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玲通讯员高峰
作为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剧目,蒲城县剧团担纲的新编大型秦腔现代剧《李仪祉》被陕西省文化厅确定为唯一一个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这次会演,是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系列文件精神重要举措。旨在展示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兴盛。
演出获得成功
6月14日,《李仪祉》西安首演放在了西航集团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剧院。豪迈的唱词、精湛的表演让观众体验了一场文化盛宴,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剧场。
6月15日,《李仪祉》在西航集团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再演。李仪祉嫡孙及亲属、辛亥革命陕西后裔联谊会、教育界、文艺界等西安各界人士观看演出。
6月17日,蒲城县文体广电局有关人员、蒲城县剧团的演员们早早来到北京,为会演做准备。
6月20日,《李仪祉》在中国评剧院首演。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李世宏,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全虎、艺术处处长覃斌,李仪祉直系亲属及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观看了演出。
《李仪祉》以传统秦腔戏曲结合现代表演手法,从风格、音乐、舞美、造型对人物的崇高理想和道德风貌进行了塑造,场面恢弘震撼,具有强烈地感染力和冲击力。整个剧场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特别是从龙首坝修成到演员出场闭幕,掌声持续不断。
6月21日,《李仪祉》在中国评剧院再演。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周汉萍,与部分专家一起观看演出。
据文化和旅游部考核工作人员统计,整场演出获得掌声23次。李仪祉先生献身水利、爱国为民的崇高品德与新时期人民至上的时代精神,引起观众强烈共鸣。震撼的艺术感召力,激励着人们崇尚科学,爱国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观众说:“剧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透露出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先生那‘舍小我为大家,福祉百姓、至诚报国’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
专家纷纷点赞
演出结束后,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我国戏剧界相关专家围绕《李仪祉》开展座谈,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全虎、艺术处处长覃斌参加。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为《李仪祉》点赞。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姜彤林:剧中出现了许多当代、现代语汇,这些语汇被一个县级剧团呈现得如此之好,感到非常意外;舞台调度、舞美运用的非常好,其和谐度与饱满度,都保持在一个水准线上;群戏方面的调度,不仅营造了戏剧氛围,还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国家京剧院创作研究室编剧陈卓:演出整体特别大气,一点都不像一个县级剧团的水准。特别是主演非常突出,大段的唱腔有好几段,中心唱段有好几段,让人听着非常过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远:有两场戏印象比较深。一场是成功后的庆祝场面,在乐池舞动红绸。舞台空旷,也没有声音,感觉意境非常好,能够给心灵以震撼。另一场是纪念李先生去世的场景,事件持续虽然短,但是震撼力强。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李仪祉》选了一位新中国成立前的英雄,同样是爱国的情怀,同样是为改变家乡贫瘠而奋斗,这点选的非常好。说明我们文化的一脉相承,也对今人有很大启示。此外,这个戏的整体舞台呈现非常完整、精细。演员更不用说了,整场戏几乎靠主演支撑,观众全部的掌声都是为主演而起。二度创作方面也很好,将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很饱满,挖掘得很充足。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一是历史的纵深感。它写了民国时期的科学家、知识分子报效故土和为民造福的故事,写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时代精神;二是现实的启示性。尽管是民国的戏,但仍然启示当代,我们仍然需要像李仪祉先生这样有情怀的科学家,为国家的各项建设添砖加瓦;三是艺术的完整性。编剧写出了戏,导演排戏很有章法、技巧运用得当,音乐也强有力地烘托了这部戏,值得肯定。主演一花独放,配演百花满园,整体呈现都很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李仪祉》把民国水利方面最有名的科学家搬上舞台,就我所知这是第一次。由家乡的剧团来演绎这位先贤,体现了家乡父老不忘先贤,值得肯定。观众对于《李仪祉》的反应也很热烈,现场的掌声就代表着心声,心声则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这位科学家无尽的热爱,这种价值观同样值得肯定。
结语:《李仪祉》晋京会演获得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中省市先后有66家媒体共82篇报道了此事。面对媒体的跟进,专家的好评,蒲城县委宣传部、文体广电局表示,将不负众望,对《李仪祉》进一步打磨,力求成为经典名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