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焦世勇 朱宝华
夏至六月,临渭大地从南塬沟墚到渭北旷野,山乡村落、田间地头时常可见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扶贫帮困的火热场景;这里,人人铆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移山之志,战天斗地冲锋向前的锐兵之势。近年来,临渭区通过创新“党建+”体系,持续抓基层、谋变革、强机制、惠民生,不仅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也浇开美丽幸福的“扶贫之花”,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集才聚智持续激发新动能
落子无悔,谋定而后动。该区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心骨”作用,用最优的组织资源亮相脱贫攻坚主阵地,确保全区精锐出战。
坚持把选优配强“四支队伍”作为集聚才智的人才洼地,整合优势资源向扶贫一线聚焦,吸引优秀党员干部向脱贫一线下沉,统筹整合基层党组织资源,形成聚合效应。累计向81个贫困村和37个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334名,组建起一支脱贫攻坚尖刀营,驰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为找准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发力点,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第十次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重点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从严把关村“两委”候选人资格审查,坚持“两降一升”优化队伍结构,全区新当选村书记最高年龄和平均年龄同比下降1.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持续提升,占比达55.1%,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有本领有担当的致富带头人被推选到主要岗位。合理确定新一届村“两委”的职位,明确将报账员、妇女主任、治保主任、组宣委员等纳入新增岗位补贴范围,适当提高村“两委”副职干部补贴待遇,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活力得到切实增强。
聚焦脱贫现状、产业发展特点,选优配强街镇领导班子,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20名党员干部担任街镇副职领导,主抓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培养干部,着力改善班子结构,建立街镇领导班子成员、村组干部与村后备干部结对培养机制,使一批年富力强、能谋善战的优秀干部,到脱贫一线任职、在脱贫一线锻炼,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靶向发力增强本领显身手
新时期呼唤新干部,新干部需要新本领。如何确保这些新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精锐力量”?刚刚结束的新任村“两委”干部培训班,被广大干部赞誉为是一次成功的“思想造血”。“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工作能不能再升华,能不能再有质的飞跃,核心是有没有解决大家的思想和认识问题。我们大规模搞村干部培训,目的就是持续为大家加油鼓劲。”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占彬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犹存耳畔。
该区集中20多天时间对全部283个村新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等8个岗位的2300余人进行轮训“充电”。根据“简明实用、缺啥补啥”的原则,邀请精通政策的省市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党建、民主管理、廉政法规等内容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现场提问相结合、交流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等形式,让干部从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丰富学习体验形式,提升培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广党建云平台APP宣传。如今,临渭区的党员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全区党建动态。打开微信群,就可以走进“党建圈”,随时进行网上学习、互动交流。流动党员更是切身感受到支部就在身边,这正是开展“互联网+党建”信息化建设实惠之举。今年,该区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农村党组织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实现基层党建网络化、信息化全覆盖,开创实时监控、双向互动、智能管理的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新模式。
搭建平台,交流经验,定期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擂台赛”,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包联单位为主,这些“田秀才”相互谈体会、传经验、擂台赛俨然成为脱贫业务赛讲的“比武堂”。同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开拓干部视野,让他们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为全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取之不竭的活水源头。
创新“党建+”点燃产业大引擎
“做梦也想不到,3000余亩沟坎纵横的塬区会变成平整的良田,栽上成片的猕猴桃,这一切多亏了村上的党员说事日。”望着即将进入挂果期的猕猴桃园,高李村村书记李皎全说。
近年来,临渭区持续给力“1号党员活动”,不断挖掘、丰富内涵,创出了一条“5+X、四必须、六制度”的新路子。全区1147个党组织在落实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岗位、职业特性又自选动作,让党建工作实现从“说虚事”到“办实事”的转变,基层组织也实现从“看不出来”到“战斗堡垒”质的转变。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搭建富民平台。区民政局运用“党建+公司+生猪养殖+贫困户”的模式,帮助龙泉寺村建立生猪养殖厂,引导贫困户入股发展产业。截至目前,龙泉寺村50多户入股贫困群众已累计领取分红资金5万多元。拿到分红的村民殷建国激动地说:“去年年底分了900元,现在又分到800元,这对我家帮助大得很,也增强了我早日脱贫的信心!”桥南镇岭西村通过“支部+公司”带领贫困户发展茶菊产业,为贫困户创收5.8万元。官道镇冯拜村的贫困户响应号召参与产业托管,累计领取分红资金3.6万元……时至今日,全区光伏、羊肚菌、茶菊、养殖等一批“党建+产业”项目已陆续见效,累计为贫困户创收200余万元。特别是故市镇培育创建的“党支部+阳光托管”扶贫模式,彻底解决了智障、无生产经营能力贫困户的生活和致富问题。同时,采取结对帮扶、抓点示范等措施,全区共培育产业带头书记218人,党员示范田(棚、基地)460余块,党员示范庭院747户,最美党员帮带标兵85人,最美乡村党员示范道路337条。
采取“党建+人才+贫困户”模式,创新开展“百名农技”“千名医生”“名师大篷车”“文艺巡演”等主题帮扶活动。目前,开展各类脱贫攻坚主题培训503场次,受训群众4.2万人次;组织开展12场次贫困群众业务技能培训,309人顺利结业并取得培训证书;1026名医生结对包联2051户因病致贫家庭,2.01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基金兜底政策补助1023.33万元;570名优秀教师投身支教帮扶,开展“扶智扶志”巡回报告229场受益师生8660人,为2878名贫困生提供教育资助235.1万元。
用活机制奖罚分明出实效
“去年,我在村里当第一书记,由于工作实在,被考评为优秀等次。没想到个人年度考核直接被定为优秀等次,还不占单位名额,‘三项机制’就是好。”线王村第一书记苏林说。
近年来,临渭区注重建章立制,抓纲举目,发挥党建助推脱贫长效机制作用,成立党建脱贫指挥部办公室,出台《关于整合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力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考核的意见》等相关文件20多个。为调动干部扶贫积极性,用好考核“指挥棒”。区委组织部强化“三项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注重选拔任务完成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目前,已提拔重用27人,表彰45人,38人年度考核直接被定为优秀等次,大大激发了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持续提升保障标准,区财政列支240万元分别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落实工作经费,为每名驻村干部每天落实40元生活补助、每周不少于100元交通补贴、每年不低于10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免费体检1次。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了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励驻村干部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建立常态化督导巡查和观摩评比制度,成立了专项督查组,持续跟踪问效。先后约谈工作滞后街镇主要领导、驻村工作队长等人员23人次,调整驻村干部12人次,倒逼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有为。
党旗猎猎,党徽灼灼。临渭区的生动实践,再次昭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始终坚持抓住党建引领脱贫的‘牛鼻子’,把住党建凝聚思想的‘方向盘’,不断锐意改革、创新实践,将深厚优秀的临渭党建资源成功转化为组织群众‘拔穷根’的洪荒之力。”渭南市副市长、临渭区区委书记郭柱国说。
临渭“党建+扶贫”如一粒种子,又似一缕春风,丰沃天地,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