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许起凤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进士,到了二十七年,才得到宝鸡知县一实职,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十年时间虽然才做到七品官,但许起凤也很是心满意足,上任路上盘算着如何烧好自己上任的“三把火”,没想到到了宝鸡县,他乐不起来了。为何?此时的宝鸡县老城已经“岁久倾颓”。
宝鸡县老城是唐至德二年始建的,当时老城是一座土城,高二丈。到了乾隆年间,虽国力充实,可宝鸡老城历经千年风雨,此时重修县城才是当务之急。许起凤向朝廷打报告,请求财政拨款。钱很快到位了,重修工程进展顺利。据《重修凤翔府志》记载,重修之后的宝鸡县城高如旧,基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城上有更房四处。还在东边、西边和南边修起三座城门,因为老城并不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城的北墙,是略带弧度、向外拱出的。许起凤还在城北外加筑了一座“风匣城”,如此一来,宝鸡县城三面环水,背靠山塬,其城之势更加壮观。
许起凤上任后非常重视农业。乾隆二十九年,他开始了一项水利大工程,即对利民渠的修复。“利民渠”亦称“皇渠”,兴修于明朝弘治年间。据我市文史研究者吴正茂介绍,在许起凤之前,钱界和周天生两任知县都有过重修,但每次重修也只能使灌溉受益十多年。此时,据上次乾隆十五年的重修已过十余年,许起凤实地踏勘,组织民众疏浚,并订立渠规:浚渠自上而下,灌地自下而上。他制定的修渠方案和管理制度,令湮淤已久的利民渠又得以发挥其灌溉作用。
许起凤修利民渠的同时,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重修了《宝鸡县志》。宝鸡县首部县志纂于明代,即1505年前后,以后五六番重修,也多佚失,流传极少。1764年4月,许起凤组织县内20余人的“专业团队”设局纂修,并于当年腊月完成。此版志书共十卷,每卷一类;共分十个门类,每类下设八十四目,约十五万字,广收博采,资料丰富。尤其是其将学校单列一卷,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对石鼓文,除编有图例外,还列了古文、今文方便对照。此版志书所叙宝鸡往事,是前志书四倍余,也是明清以来宝鸡最翔实的志书。
修城、修渠、修志,这些工作“事迹”,令当时百姓受益颇多,尤其是其重视文化教育,值得后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