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路这个地名,50岁以下的宝鸡人没有几人知道。
但对曾居住在北坡一带的老宝鸡人来说,那里曾是一段热闹的街衢。“狄家坡上过去有个新马路,就是现在的大通巷和神武路之间的那段土路。”居住在大通巷老金台中学家属楼的退休老教师卫天社对记者说。
新马路是怎么得名的不得而知,据他讲,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这名字了。抗战时期,大批河南人逃荒至此。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河南人叫常香玉,当时还很年轻的常香玉曾居住在狄家坡新马路一带,以那时的条件推测,她住的不是窑洞就是油毡房。这条路的东头,也就是老金台中学家属楼的南面洼地里,据说曾住着一名国民革命军的团长,现在还能看到青砖砌护的残垣断壁。
因为河南人的大量涌入,新马路一带迅速发展起来。“从胜利巷上去都是商店,有卖油条的,有理发的,人都住满了,开始是牛毛毡搭的棚,密密匝匝挤着挨着,后来是砖墙,再后来就是小楼房。房子虽然挤点,原住民和外来人口之间倒也其乐融融,闲时互相串串门、下象棋啥的,河南人很快融入了宝鸡的生活。宝鸡叫‘小河南’,正是从这里叫响的。”北坡老住户贾文杰回忆说。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北坡改造。从2004年开始,为全面绿化北坡,金台区政府实施减灾防害生态保护工程,北坡居民整体搬迁。随着居民陆续迁出,昔日的新马路变成了森林城市绿化带里的一条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