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虹
从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他瘦了30斤,却使薛马村花椒种植面积增加3000余亩,总面积达到5000余亩,成立了以花椒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合作社,形成华州区最大花椒种植产业基地,他也成了华州区的“花椒王”。
“我要让薛马村7000亩土地,全种上花椒!”
7000亩,是薛马村全村可耕种土地面积总和。
7000亩,是薛马村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
7000亩,也是曹合庆帮薛马村百姓实现致富梦的基础。
曹合庆是地道的华州汉子,当他被华州区综合执法局选派为第一书记,第一次站在薛马村高高的台塬上,呼吸着秦岭深处吹来的山风,他便有了雄心,要在这7000亩地上做文章,让全村看见耕地的地方到处都是花椒,形成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园。
深入群众确定致富思路
曹合庆在薛马村一年,用群众的话说:“他给老百姓把事办了。”
他想的不仅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他想的是带领整个薛马村奔小康。薛马村由马峪、薛马、雷西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15户,2204人。耕地2960亩,坡地4150亩,都是传统农作物。曹合庆刚来时,全村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50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从哪干?怎么干?干什么?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不管他在从前的单位如何出色,作为第一书记所肩负的使命,还是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贫困群众,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给钱给物输血式、填鸭式扶贫只能救急解渴,发展产业才能真正脱贫。他懂得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曹合庆学的是林业,虽然工作不在林业单位,但常和从事林业工作的人打交道。农村走出来的他,对土地、植物、庄稼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提起林业头头是道,胸有成竹。薛马地处秦岭脚下,地形为两峪两沟一条塬,形成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小气候,早晚雾气蒸腾日光足,风量大,适合花椒成长。他常傍晚闲暇走巷入户,拜访党员,聆听他们对村支部、村委会工作的建议,邀请他们到办公室和他们讲“掏心窝子”的话。了解到薛马很早有种花椒的传统,结合近年来花椒价格逐年上涨趋势,最终确定依靠支部引领、党员共建,在原有产业花椒、核桃、板栗基础上,重点发展种植花椒致富的工作思路。
他一心扑在工作中,查资料,搞钻研,问群众,讨计策。投入所有情感和精力,用脚步丈量土地,一圈圈画着致富梦。
发展花椒种植引领群众脱贫
作为第一书记,“抓”和“不抓”不一样,“虚抓”和“实抓”不一样,“抓半截”和“抓到底”也不一样,唯有不空、不虚、不偏才能抓出实效来。曹合庆非常清楚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和工作要领在哪。
他积极督促群众种花椒,村支部也一再提倡种花椒,可村民积极性不高,疑虑大,对花椒产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究其原因,是薛马气候条件所致,因地理位置特殊,基本靠天吃饭,加之受水源、技术、成本等综合因素影响,花椒每年产量和质量非常不稳定。不好的年份,未到采摘季就出现炸裂现象,使农民经济受损。如何打消群众顾虑,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是面临的新问题。
他多次邀请专家现场培训,给群众讲解花椒产业前景和栽植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知识。2017年7月,他与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永红教授取得联系,组织村两委会成员、花椒种植户及部分村民赴杨凌、凤县、韩城等地学习花椒栽培、新品培育、病虫防害等技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土壤条件,为种植户讲解病虫害防治与日常管理。
参观学习开拓了群众对花椒产业的发展思路,坚定他们种植花椒的信心。与此同时,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下来,乘着大好政策,曹合庆如虎添翼,放开手脚大干一把。先后于2017年5月-6月,10月—12月大规模种植花椒。截至2018年年初,共计种植花椒3000亩,加上之前的花椒地,薛马村现共有花椒5000余亩。
之前的花椒树已经老化,曹合庆又引进凤椒、狗头椒等新品种。引进时他发现一种无刺花椒。这种花椒有采摘人工费低,品质好,产量高,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险花椒试验示范站联系引进无刺花椒10万株,决心逐步改良花椒品种。
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
曹合庆先后被华州区委、区政府,大明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第一书记”,综合执法局也给他颁发了“突出贡献奖”荣誉证书。可他毫不满足现状,依然奔赴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
可是村民依托花椒产业致富的道路面临新瓶颈。如何把花椒销出去,卖好价的同时赢得市场认可,是他日夜思考的问题。想不出,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与有关专家讨论后,他有了新思路,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改变目前粗放式销售现状。通过合作社对花椒进行深加工,包装,销售,打造品牌,提高花椒附加值。
去年8月,他多方联系寻求支持,在大明镇党委政府、区执法局支持下,在薛马村闲置的小学内建设新的村委会,2018年1月投入使用,并在村委会成立薛马村“天道酬勤花椒、蜂蜜专业合作社”,注册自己的品牌“聚捌小匠秦岭花椒”。采取“支部+脱贫攻坚+三变+集体经济”的模式,全村统一供应苗木、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按股分红,纳入贫困户54户,以花椒树入股,合作社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优先收购。计划到2018年年底,让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实现脱贫致富。
马峪一带村民,有养土蜂传统。村民大多把蜂养在屋檐下,每家三四箱,共计百十箱。他了解到制约养殖的瓶颈是销售渠道不畅,借此他又看到商机和村民商量,大规模发展蜂蜜养殖,借用合作社平台,计划购制1200箱蜜蜂,聘请专业养蜂技术顾问,搭建养蜂示范基地,带动村级经济二次腾飞。
面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薛马村花椒产业,如何从粗放型管理转向规模化、精细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推进下,薛马村党支部一定会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