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晓鹏 赵联强)为进一步加大文化帮扶工作力度,满足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群众实现基本文化权益,宜君县在文化示范区的创建中把贫困村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创新创优、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重要内容来抓,采取上下联动、多策并用、五管齐下、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形成“五位一体”文化扶贫新模式,助推全县贫困村同步实现文化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宜君县按照“文化扶贫为重点、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思路,先行先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努力促进全县45个贫困村同步建设、同步脱贫。
一是部门包联建阵地。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宜君县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把基层文化建设和贫困村文化脱贫结合起来,把全县117个村的基础条件进行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对基础条件好的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乡、村两级共同实施,对基础条件差的45个贫困村采取市、县、乡三级文化业务单位分别包抓一个贫困村,帮扶、指导每个贫困村建成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多功能厅、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棋牌室、一个广播室、一个文化体育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支业余文体队伍、一名享受财政补助的文化辅导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块文化宣传橱窗(阅报栏)、一套档案管理台账”的“十二个有”目标,达到建设标准,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
二是文化能人抓培训。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选派戏曲、舞蹈、农民画和剪纸、秧歌社火、图书和资源共享工程管理、电影技术等10名“三区”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深入文化扶贫村开展“每周送一次培训、每月送一场电影、每季度送一场节目(综艺或戏曲)、每年集中举办一次各类文化培训成果展或汇报演出”活动,实现文化扶贫村有一个秦腔自乐班、一个剪纸或农民画创作团队、一个广场舞或舞蹈表演队、一个秧歌社火表演队、一个专业文化(图书、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的“五有”目标,切实增强贫困村的文化“造血”功能,实现全县贫困村同步文化脱贫。2016年以来,通过“文化能人”的引导、培训和帮扶,全县已发展秧歌、舞蹈、自乐班、农民画、剪纸等文艺团队294支,发展文化志愿者500余人,成为活跃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助力文化脱贫的主力军。
三是政府购买保基本。为着力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宜君县把贫困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范围,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为贫困村每年送一场文艺演出、每月送一场电影,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贫困户免费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和宽带,定期更换、新增农家书屋图书,保障困难群众听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权益。2016年以来,宜君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累计投入656万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四是项目包装补短板。宜君县在扎实实施好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器材配送、文化共享工程和广播室“六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对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短板进行摸底、调研,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舞台、音响、体育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统一进行项目包装、立项,并积极对接,分期分步实施,为全县贫困村实现同步文化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2017年,宜君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9个,文化广场51个,文化舞台40个,配送音响117个,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和音响配送“全覆盖”。
五是文化产业迸活力。宜君县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张文化名片,挖掘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扶持了贫困村开发、设计、包装地方独有的农民画、剪纸等手工艺品,发挥了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培育了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长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换,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