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20多位残疾人自强不息,成立了编织协会,编织毛衣、手工艺品等来补贴家用,获得社会的认可。不过,由于他们不懂销售,编织出的近2000件毛衣成了积压品。近日,曾在2004雅典残奥会、2008北京残奥会等多个国际赛事中取得金牌的我市残疾人范良,为这些残疾人义务担当起了推销员,呼吁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能帮他们找销路。
12月14日,记者在渭滨区市民中心四楼的清姜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看到,范良和几位残疾人朋友讨论着塑料珠编织件的样式,桌子上摆满了已经制作好的成品,有圣诞树、宫灯、小动物摆件等,旁边还有十几袋捆扎好的毛衣。
范良告诉记者,2015年底,他得知这里有个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来活动的很多是精神残疾、智力残疾或三级以上肢体残疾的人,其中很多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丧失且性格自闭。为了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当年年底,在和清姜街道办残联理事牛利民商量后,成立了“清姜编织协会”,吸收了20多位残疾人。随后,协会购买了几台毛衣编织机,给他们进行了培训,当一件件精美的毛衣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非常高兴,对生活也有了很大信心。而他们的家人在看到这一幕时,也是激动不已。“我最近可是一直在忙着跑销售呢!”范良说,他们只知道埋头编织毛衣,却不知道该如何销售,也不懂市场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就拿一件小孩子的毛衣来说,光是买毛线就得20元,编织毛衣需要几天时间,他们就定价每件25元,加几元手工费就行。一个月下来,通过编织手工艺品,这些残疾人的收入在60元至200元之间,虽然钱不多,但他们已经很知足了。由于销路有限,现在还有近2000件毛衣积压。他们本想去街边摆摊,可一想,现在宝鸡都是文明城市了,不能在街边摆摊。范良说,如果这些毛衣卖不出去,后续的原料购买就成了一件头疼事。“虽然这些毛衣是出自残疾人的手,但他们干活都很慢很认真,毛衣质量绝对没有问题,这些毛衣适合1-7岁的孩子穿。”采访结束时,范良和牛利民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能奉献爱心,为他们的产品找到销路。联系电话:18791793090、13571701664。
本报记者石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