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贫困户谢生春家的猕猴桃地里,3名青壮年劳力一会儿挥镐舞锹挖坑,一会儿拉着架子车运水泥杆,只用了2个多小时,就在他家猕猴桃地里栽上了34根水泥杆。这3名青壮年劳力就是渭滨区委组织部的党员干部。
高家镇太寅村地处我市城郊,是渭滨区委组织部脱贫攻坚包抓联系点。目前,全村栽植猕猴桃280亩,总收入超过100万元。今年77岁的贫困户谢生春双腿患病,属于三级残疾,老伴70岁了,也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常年在浙江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打工。谢生春看到村里群众种植猕猴桃致富了,就打算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植猕猴桃。区委组织部包扶干部得知老人这一想法后,就鼓励他发展猕猴桃产业。老人没有购买水泥杆的钱,帮扶干部就帮他争取到1000元扶持资金。而种植猕猴桃需要在地里栽上水泥杆,谢生春因没有劳动力而发愁,他到劳务市场一打听,叫一名劳动力一天需要花200多元,老人的心一下子凉了。帮扶干部知道老人的心思后,就向组织部负责人作了汇报。组织部立即抽调干部,帮助谢生春老人在猕猴桃地里栽上了水泥杆,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谢生春老人对记者说:“这些年轻人给我帮了大忙,可他们连一口水都没喝、一顿饭都没吃,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本报记者庞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