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在转型发展中彰显科技力量 ———铜川科技创新工作五年发展综述

2017-12-11 12:41  铜川日报

铜川曾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基础薄弱、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尚需优化。科技创新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件既“费力”又“奢侈”的事情。但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号角”响起,铜川也进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铜川市委、市政府顺应大势,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确立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助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开启了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铜川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科技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城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科技进步迈出了新步伐,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2012年2394万元增长到2017年8712.7万元,增长了3.6倍,科技型企业数量、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大幅攀升,助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82.9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11.61亿元,科技创新已成为铜川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持续动力。

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则是推动时代变革的核心因素。近年来,我市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年度重点任务来抓,先后研究制定了《铜川市委、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铜川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铜川市委、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铜川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和金融民生结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设计,积极构建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并在铜川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活跃。同时,我市坚持把科技奖励作为鼓励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激发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热情,2012年以来,市政府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优秀企业研发中心、优秀科技合作者进行奖励;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的持续发力,全市科技创新成果佳音捷报,1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85项农业科技成果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10项技术成果入选中国好技术。“低速电动车后驱动桥”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科技项目为支撑,持续增强创新能力

2012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紧扣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局,围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接续产业的培育壮大,积极申报、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64个,涉及专项资金6580万元,省市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民营企业投入科技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建立省市科技研发中心、众创空间、产业联盟等26个,企业研发经费持续大幅增长,特别是2016年,全市中小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229%,私营企业内部研发经费年均支出增长509%,非公经济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年均支出增长385%,对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和科技型企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2年以来围绕能源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养生、中医中药等产业链等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设立重大科技攻关课题88项,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近200个,产业技术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全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由2012年88家增长到2017年98家,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培育了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大秦铝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开放

按照“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围绕铜川主导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坚持以“聚集资源、聚合力量、聚焦产业、聚成品牌”为路径,积极挖掘整合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南部工业园区、坡头工业园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技资源,扶持了铭帝铝业、兴盛德药业、海升果业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吸纳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新兴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整合。积极推进新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评审。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和铜川发展实际,适时启动了铜川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由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综合服务中心、若干个高校专业研究所、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若干个科技创业公司组成的,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资源统筹、人才培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综合平台),加快科技资源的汇聚、共享和利用,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市其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专家工作室1个。葛均波院士工作站落户铜川。

以产学研用为手段,不断提升协同创成效

高等院校少、科技资源禀赋不足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一块短板。2012年以来,我市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与省内外26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创新项目,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铜川集聚。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科技厅签订了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合作协议,成立了陕西省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铜川分中心和孙思邈中医研究院,省内17所高校、科研院所带着近百项科技成果与铜川市进行对接,在环境治理、人才培养孵化、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引进科技成果26项,合作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4项,加快了铜川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专利创造“提质挖潜”,全力做好核心专利的培育工作,认真落实专利资助政策,累计发放专利资助资金82万元。2015年起,积极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贯标企业4家,成立了“中国(陕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铜川中心”,开通了12330热线投诉电话,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以来,我市累计申报专利1951件,年均增长10%以上;专利授权908件,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了统一的技术交易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平台,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3.5亿元,带动企业投资5.6亿元,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中医药产业、陶瓷产业、蛋鸡养殖产业、装备制造业、果业等支柱产业技术难题20项,推进了铜川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以科技精准扶贫为契机,积极服务基层经济发展

科技精准扶贫持续发力,2016年启动了全市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行动。组建了1个市级科技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4个区县(耀州、印台、新区、宜君)科技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分团和15个科技精准扶贫专业工作队,从全市农、林、果、水利等涉农单位选派208名科技特派员分配到全市208个贫困村,实现了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包扶全覆盖,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村推行“科技特派员+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大力推行企业首席专家制度、首席农艺师制度,打造产学研用发展模式,培育乡土人才,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成为一支脱贫攻坚的“铁军”。2016年以来,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直接带动农村与农民增收近3亿元,有力提升了全市农村经济与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作为强大引擎,引领着发展大潮。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大科技扶贫脱贫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创新型铜川贡献力量。

全站热点
临潼:2016年度第十三批次、十六批次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评审工作会圆满召开

2017-12-11 10:56阅读

省级党校办学质量评估组在市委党校开展评估工作

2017-12-09 12:13阅读

市局副局长刘利利赴未央区局调研“最多跑一次”

2017-12-08 14:51阅读

市政府研究落实“五新”战略加快追赶超越工作

2017-12-07 11:51阅读

玉泉叮咚三十年——写在华山高级中学玉泉文学社成立30周年之际

2017-12-06 08:29阅读

未央区疾控中心艾防科赴未央区看守所举办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

2017-12-04 18:04阅读

全市重大项目谋划座谈会召开

2017-12-02 12: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