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勉县周家山镇的精准扶贫“三字诀”

2017-10-12 11:17  汉中日报

本报通讯员 梁袁华 张晓玲高参

面对448户1145人的脱贫目标,勉县周家山镇不搞“大水漫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扶、托、带”三字诀,开启“点穴”式精准扶贫。

“扶”字诀:互助合作社扶起脱贫志

7月19日,在留旗营社区村组道路拓宽修补工程施工现场,尽管天气酷热,但是9组贫困群众杨汉梅干得很认真。“活轻松,离家近,一天能挣80元。”杨汉梅说。

40岁的杨汉梅一家3口至今还住在废弃的厂房内,女儿上大学开销不小,仅靠丈夫在外打零工挣钱,日子过得不轻松。虽说有心外出打工,但是又要照顾家庭,杨汉梅只好选择苦守。

留旗营社区党总支书记殷金水说,全村现有贫困群众147户426人,受制于缺乏劳动技能、需要照顾家庭、年纪大等因素,部分贫困群众丧失了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当起了“懒汉”。

今年,留旗营社区成立了农业互助合作社,下设建筑工程队、产业发展服务队、观光旅游服务队3个营利性服务队和清洁卫生队、生态护林队、自来水管护队、老年协会、孝义会、文艺宣传队、政策法规宣讲队7支公益性服务队,将社区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成为社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建筑工程队的队长刘敏介绍,以前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扶持项目通过中标施工单位或者包工头来实施,和群众基本没有关系。现在,总投资30万元及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由建筑工程服务队按要求负责实施,保证吸纳、有序安排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参与务工,以略高于劳务市价的标准发放酬劳,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目前,合作社已开工项目2个,吸纳3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务工,日收入80至100元。

合作社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纷纷参与到合作社各项工作中。下半年,合作社还将新垦、临租闲置土地50余亩,以每户不低于1亩的认领标准吸纳至少30户贫困户开展元胡种植,由贫困户负责收种管护、合作社中药材基地溢价收购,预计每亩收益不低于4000元。

“托”字诀:扶贫车间托起产业新梦

张长安在周家山镇红光村黄龙大棚干果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务工,每天40元的收入让他很高兴。

60岁的张长安两个儿子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年纪大了,他很难找到活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很难熬。

红光村村支书刘新明介绍,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59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基本都是缺乏劳动能力、残障群众,无法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就业等途径脱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

为了让深度贫困群众能够脱贫增收,该村依托黄龙大棚干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扶贫车间”,建成年产900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将全村17户79人贫困群众(除兜底保障户)全部纳入,每年为每户配套食用菌800袋,实行代托、代管、代销一条龙服务,食用菌的收入全部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年均可增收800元左右。同时,贫困户可优先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现在种香菇能收入七八百元,干活能挣两三千元,加上各种救助,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日子好过多了。”张长安说。

周家山镇党委书记姜涛说,通过鼓励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利用企业闲置资源和扩大产业设施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产业发展平台,建立“扶贫车间”,引导贫困户就地就近从事订单生产、入企务工、代管代养等产业就业方式,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扶贫车间(工厂)+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全镇已成立扶贫车间2家,带动4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带”字诀:产业基地带来三重收入

坐拥全国重点镇金字招牌,拥有3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周家山镇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大力实施“六带示范、一业百户”脱贫工程,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对接产业、联结企业、抱团闯市场,以长效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可持续增收的脱贫门路。

7月16日,周家山镇周家山村7组村民吴天荣在同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瓜蒌基地锄草,而这0.6亩瓜蒌是“分配”给她的,所以干得很起劲。

同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合作社,现发展瓜蒌、黄精立体套种326亩,亩产值达6000余元。今年,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让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体。这样,贫困户至少获得了三重收入:吸纳19户贫困户每户认领瓜蒌0.6亩,通过产业托管,户均年收入1400元;常期吸纳20户贫困户务工,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7000元;吸纳10户贫困户入社分红,户均增收3000元。

除此之外,周家山村还将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连片土地200至300亩,吸引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到村投资兴业,打造以种植大樱桃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验园,可吸纳20余户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入园务工。同时,每户贫困户可认领1亩樱桃树,负责其日常管护,待樱桃成熟售卖后可领取10%的净收益,累计可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

截至目前,全镇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功吸纳贫困户205户,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务工、入股分红、代托代管代销、代耕代种代收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了稳步增收、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全站热点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会议

2017-10-12 08:30阅读

生态脱贫让丹凤贫困群众得实惠

2017-10-11 09:57阅读

陈俊在出席商州区客商大会时呼吁广大企业家 抓住机遇回乡投资 抱团合作加快发展

2017-10-10 08:27阅读

国庆假期前四日延安市实现旅游收入15.83亿元

2017-10-05 12:31阅读

薛占海:加快施工进度 保证工程质量

2017-10-01 09:33阅读

临潼区数字图书馆升级开通暨老年读者培训会圆满进行

2017-09-29 15:35阅读

两岭镇用好“三项机制”助推脱贫攻坚

2017-09-28 11: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