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
仙游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塑料加工厂,都要完成复杂的注册和审批流程才能生产。
园区内一家塑料加工企业的工人洪起进告诉记者,为了节能环保,他所在的生产线,冷却水被要求循环使用,加工好的塑料颗粒也必须使用专业设备检测,“达标后才能出库”。
然而这种环保生产只有在大型工厂才看得到。它们证件齐全,各项条件符合规定,对环境的污染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瞒天过海”的家庭小作坊、“打游击战”的小企业无法做到。
王长五说,他的老板就是在“捞亏心钱”。
同样是在郊尾镇,王长五所在的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难在当地销售出去,但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的塑料厂“抢着要”。这些从没检测过的塑料原料经过加工,变成螺纹管、废水管,也有做成水桶、水管等日常器具,甚至是塑料玩具和餐具,因为便宜,销路并不差。
王长五说,像这样的无资质作坊,要瞒住“上面检查的”,就白天装作只是回收垃圾的,晚上再加工塑料米。记者19时进入他工作的“作坊”后,被一名主管厉声呵斥:“你是干什么的?”“关你什么事?”
据现场观察,4名工人在机器轰鸣声中把已在熔炉加工过的废塑料铲进机器粉粹,碎料出机后,直接倾入漂洗池,最后沥干装袋。
工厂院墙外,散发着恶臭。王长五说,漂洗用水基本上要“用到不能再用了”,才全部倒掉,而且不做任何处理。工厂周围以前的水田,现在已经找不出任何作物。
阿力透露,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旧塑料在清洗、熔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自己以前即使戴着口罩,也不敢在作坊里停留超过半小时。
“这种小作坊,郊尾镇这几年打掉了很多,但还有。”附近居民说,他们抗议过,政府也经常来查,但很难彻底清除。
阿力说,现在各方面的环保意识比以前增强多了,偷偷摸摸办厂的都狼狈不堪。政府抓、罚,他们躲,就像猫捉老鼠一样。他担心自己年后回归老本行,会不会落下个“还没开始就死”的结局。
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塑料垃圾里很有可能掺杂着大量的医疗垃圾。
2016年年初,福建省环保厅和莆田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在仙游县郊尾镇发现、查处了多家废塑料处置场,这些处置场的垃圾堆里,无一例外都混有数量不等的医疗废物,包括注射器、透析用具、输液管等。其中最多的一家,重量超过900公斤。这些医疗废物被打成塑料米后,有的已经流入玩具加工业。
如今,在郊尾镇宽阔的主街道上,已经没有过去两年“垃圾山层峦叠嶂”的壮观景象,但只要往农村方向走,很容易就发现各式各样的小作坊。
记者发现,仅相邻的长安村、后沈村、埕边村,就有多家塑料回收小作坊存在。用王长五的话说,只要能赚钱,即使被查了,他们又会千方百计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