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来了
“变废为宝”,本来是好事。20年前,郊尾镇的人都已知道“垃圾里能抠出金子”,阿力就是在“垃圾最贵”的那些年头发家致富的。5年前,他的厂子每年可以带来近百万元的回报。
最初,“垃圾厂”的存在不但“光明正大”,还是郊尾镇上人们引以为豪的事。那时并不富足的郊尾镇人,看到回收的塑料废品能够变成颗粒,变回塑料瓶子、管子,无不感到“神奇”。厂子多了,闲置在家的人有活儿干、有钱挣,头脑好的还能自己开厂发财。
垃圾带来的财富,换来了随处可见、装修讲究的别墅。但“全民抢垃圾”的风一刮,立马“狼多肉少”。生意人把触角伸向了县里其它乡镇以及其它县市、外省,甚至做起了“洋垃圾”的买卖。十几年过去,废品废塑料堆满了郊尾镇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除了专门的加工机器,工厂主只需要搭建起简易的围墙,将废旧塑料堆放其中,等着分拣和破碎。
“废塑料桶、塑料瓶、塑料袋、胶皮……只要是塑料,都可以加工。”郊尾镇长安村的王长五说,他做了7年分拣工,主要任务就是把塑料按硬度、清洁度等进行分类,但这些标准里,并没有“是否有害”这一条。
年过半百的王长五说,以前的分拣工大多是穷人,现在干这事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厂要么从外地买进已经分类清理好的废料,要么就直接雇些拾荒者,以老人、妇女为主,有时候还有小孩,尤其是那些家庭式作坊。
记者观察到,分拣工的工作就是找一块刚刚够坐的小凳,放在“垃圾山”旁,徒手作业。一座“小山”被清理完毕,太阳也快下山了。一位老人取下破手套,黝黑的手上,裂纹和疤痕清晰可见。这些伤大多是被垃圾里混有的刀片、铁丝尖或者玻璃片割的。老人说他从没有打过破伤风针,少的时候一天工钱只有15元,多的时候也就七八十元。
而“真正发财的是老板”。阿力告诉记者,就在早几年,年入百万元的“垃圾大王”到处都是。行情最好的时候,原价几百元一吨的塑料垃圾加工成塑料颗粒,转手就能卖出10倍的价格。
2010年,郊尾镇每年回收的废塑料已达到35万吨,创造了约10亿元的产值。塑料垃圾回收加工,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近50%,形成了以郊尾镇为中心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再生塑料回收网络和加工产业链。
那年,郊尾镇还组织起“百人大会战”,建设“省级重点项目”——仙游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一期工程投入12.8亿元,基本建成总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的园区,60家“分拣大户”、30家深加工企业在此落户。
王长五不敢相信,当年“就图赚点零花钱”的郊尾镇,现在每年要回收再生塑料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