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乡村教育
从石准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回乡之后特别想到母校看看,蒋平基本上能记得他们的班级编号。有个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学生对他说,感谢您蒋校长,回家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这个夏天,耒阳市组织了一次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蒋平应邀发言,题为《农村教育自我提升的思考与探索》。他的观点充满危机意识:“耒阳农村教育到了谋求生存的关键点”。
蒋平坦率地表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流失,老师流失,要做出香喷喷的教育“米饭”很难。即使是石准中学,“生态系统”也很脆弱,“耒阳乡村第一名校”的招牌越来越难扛。
副校长张世能的危机感更是强烈:只需要两步,石准中学就会垮塌。一是升学率连续下滑,二是蒋校长被调走。这位耿直的副手,建议蒋平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名气这么大了,理论功底也要提高,不能老让别人觉得是个暴发户。”
他继续分析,石准中学远离城区,周围没有直接竞争的乡村中学,客观上成了这个教育片区的灯塔。但若外部环境不改善,这种相对优秀只能一时,不能一世。只有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石准中学才能继续优秀下去。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生源不断扩充,老师却越来越难招。今年上面给石准中学4个特岗教师名额,最后只来了1个。明年的名额有7个,也不知道最后能来几个。
为了填补师资缺口,学校打算物色一个代课教师,工资比其他学校翻一倍。他先请学校的特岗教师找大学同学出山,没有收获;又听说三都镇上有个大学毕业生,他七弯八拐通过其母亲找到了她。
“她想考特岗教师,我说这正好,你可以做代课教师,同时准备考特岗教师。后来,她还是没来。”蒋平神色惆怅。
令人欣喜的是,领导越来越重视石准中学的发展,一批“政策礼包”正在赶来——
匡凌云打算打出三张特色牌振兴三都经济,排第一的便是特色教育,力压第二位的煤炭生产。据了解,镇里已经成立领导指挥部,计划在石准中学校门外的水田上建起一个标准化体育场。为此,匡书记往市里跑了好几趟,征地工作即将完成。
不久前,教育部举行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调研。欧阳华耕作为10个县市教育局长代表之一赴京,介绍包括石准中学在内的耒阳乡村教育发展经验。
这位对乡村教育充满信心的教育局长,打算投入大手笔。根据规划,全县农村将化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投资1亿元,建设1所中心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石准中学和石准完小,将成为其中一个片区的建设重点。
听闻湘西有个县为了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每人每月发放1200元乡镇补贴,欧阳华耕承认,“耒阳给的不太多,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蒋平开车路过三都镇,眼尖的摩的司机认出他,会向他报以微笑,然后转头和旁边的司机说,“这就是石准中学的蒋校长。”校长常用这个例子向老师说明,乡村教育办得好,同样能得到尊重。
石准中学每扩大一寸,石准村就要缩小一寸。夏天经常有蛇出没的篮球场,建设时征用了60户村民的自留地,“做村民工作基本没遇到阻力。”石准村村委会主任文国栋继续补充说,到了外面,很多人没听过石准村,但一说石准中学大家都知道,“我觉得很有面子。”
从石准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回乡之后特别想到母校看看,蒋平基本上能记得他们的班级编号。有个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学生对他说,感谢您蒋校长,回家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记者段羡菊、黄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