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媒体谈“被就业”:“最后一课”岂能教学生造假

2016-12-08 10:15  检察日报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

曾几何时,“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乃至一些职业学校比拼的重要指标。在竞争的硝烟中,一些学校动起造假的歪脑筋。笔者在百度上以关键词简单搜索,“被就业”信息有36万条,“学生就业率造假”信息有近60万条。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有点严重了。从屡见报端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已经一度成为就业率造假的主要手段。这次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问题划出了“雷区”,应该说抓到了问题的要害。

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曾经牢牢掌握着其“生杀大权”。教育部2003年曾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2005年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2014年又要求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学校比拼就业率似乎有些不得已,因为就业率关系着招生规模、经费数量,并有一系列的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生存。由此,学生“被就业”的闹剧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认为,“不准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的治标手段必须要有,可以在短期内遏制造假问题。但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恐怕还要继续出重拳。

一方面,既然要对就业率进行考核,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监管,对其真实性严格把关。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听学校的一纸报表和一面之词,必须加强实地核查,更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统计手段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故意瞒报、虚报的学校给以严厉的处罚,形成制度震慑。

另一方面,解决“就业率注水”问题,更要有实质性的办法。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监管手段无法对就业率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约束,就应该考虑改变。其实,就业率只是体现学校质量的一个方面,应建立全面、综合的考评机制,弱化乃至取消就业率这个考核指标,学校只能将其作为一种信息披露。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斩断虚假就业率的幕后推手。

最后再说一句,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乃至弄虚作假,并设置种种损害学生利益的条件,更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坏教育。在学生完成学业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学校“最后一课”,以这种强迫的方式教了学生造假的招数,多年的诚信、守法教育岂不毁于一旦?(姜洪)

全站热点
铜川走出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之路

2016-12-08 09:16阅读

保健品能治病?别信

2016-12-07 17:56阅读

灞桥区食品药监局努力实现政风行风建设常态化

2016-12-07 11:37阅读

秦渡镇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收看电影故事片《大火种》

2016-12-06 18:16阅读

碑林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

2016-12-06 10:46阅读

未央区委主要领导检查落实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综合督查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2016-12-05 16:43阅读

陕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升至全国第13位

2016-12-04 20:3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