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立足于资源性产业偏重实际,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与城市转型相结合,在治理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之路。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各区县、各部门要按照“依托资源,彰显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坚持把发展循环型生产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快改造提升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等传统产业,依托煤炭,发展电力,做强铝业,做大水泥产业,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加强产业关联度;集约发展白灰、石碴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加大“煤改气”、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电厂余热利用、宜君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狠抓落后产能淘汰和小企业关闭工作,畅通结构调整“退出关”,促使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以华能铜川电厂为典范,通过技改实现燃煤企业超净排放;积极承接东部陶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用气烧制的建筑陶瓷和新型工艺陶瓷。以国企进铜合作发展为契机,精心谋划合作项目,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要将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等接续产业。大力实施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种植无公害蔬菜,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苹果、樱桃、鲜桃、核桃等特色果业,努力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形成西北现代苹果物流中心、西部技能照明产业园、载能循环产业园、城乡统筹示范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等产业集群。继续挖掘“药王”、香山等文化,结合地域人文历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全域旅游。
走节约集约的绿色发展之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循环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在今后发展中,资源占有再好再优,环境容量不允许的项目坚决不上,留下更多的资源给后人;经济效益再好,环保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上;方式粗放、工艺陈旧、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不上。注重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联产联营项目,延长产业链,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吃干榨净,实现可持续发展。
治污降霾事关绿色转型发展,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铜川蓝”将会成为一种常态,铜川的环境将会一天比一天好。本报讯(通讯员 王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