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反响
市场化刺激下,各方已闻风而动
专业培训动起来,护理机构忙扩展,社会资本想对接
在南通市政务中心不远处,一家保险公司的营业大厅已基本装修完工,这里将接受失能人员照护保险的申请。“照护保险在实施中将实行市场化运作和服务外包的形式,由保险公司受理,从接受申请,到失能鉴定,再到组织上门照护,提供一条龙服务。”南通市人社局副局长顾忠贤说,在推进照护保险的实施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
市场化,使政府探索照护保险的步伐迈得更轻,也让敏感的社会资本“嗅”到了更多商机。在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的“夕阳世界”里,正在崛起一个朝阳产业。“今年照护保险制度推行以来,前来洽谈对接、打算投资养老产业的民间机构络绎不绝。”顾忠贤说。
南通常青乐龄养老机构负责人顾淼说,照护保险的受益对象都是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人群,有了这些保险待遇,减轻了家庭负担,会有更多的失能者入住专业护理机构,也会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他们之前开出的一家护理机构有240张床位,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第二家也已经开业,第三家即将开业,届时床位数将达到1000张,“照护保险,让养老事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顾淼说。
养老产业发展,也急需培养专业化、规范化的照护队伍,“对失能人员的照护,不是简单的护理,既有责任心,也要有相应医学护理知识。人社局也正在考虑联合有关部门对专业照护人员进行培训。”顾忠贤透露。
全国关注
国家层面考虑推广
照护险“南通模式”
今年,作为分管社会保障的副局长,顾忠贤格外忙碌,经常是送走了一批考察团,又要夹着发言稿匆匆赶到各种会议作经验介绍,“都是奔着照护保险来的,南通是发源地,国家层面正在考虑全国推广,才引来全国同行的关注。”顾忠贤说。目前,南通已成为首批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地区之一。
南通探索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和保险制度专家的关注,今年1月,国家人社部在南通召开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座谈会,并进行专题调研。此后,全国人大、民政部、卫计委、人社部、老龄委,以及多个部委和省市纷纷到南通考察照护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人社部医保司司长陈金甫说,南通将照护保险作为“第六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是全国的发源地,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补齐社保制度的“短板”,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10月中旬,在中国医保研究会东部论坛上,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医保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认为,南通基本照护保险在如何筹资和如何照护两个关键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之所以能迅速地顺利实施,原因在于政府的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应付人口的老龄化。”王东进认为,照护保险的“南通模式”,不亚于当年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两江经验”(镇江和九江),是我国推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先行军”,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