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张蓝图如何绘到底?——首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的“多规合一”改革路径
新华社郑州8月2日电 题:一张蓝图如何绘到底?——首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的“多规合一”改革路径
新华社记者陈芳、张兴军
城市绿地面积新增333.8万平方米,煤炭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低11.5%,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持续排在全省前列,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连串数字的增减变化显示,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通过探索“多规合一”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抓住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牛鼻子”,有效推动了节约集约用地、国土优化开发,进而助力这座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悄然转变。
破解“多规”冲突,关键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空间规划要相对稳定,发展规划则会随着条件改变而调整,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规划冲突”,一直是个难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环保生态红线划定等“多规”的矛盾不同程度凸显。此外,由于纵向的规划层级日益增多、内容趋同、职能不清,城市规划决策中的朝令夕改现象也较突出。
巍巍太行,悠悠淇水。得益于多年来的规划先行,地处豫北的鹤壁成为一座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然而近年来规划种类的日益繁杂、决策分散,也不断影响着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率,乃至侵害到空间政策的统一与权威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0月,经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指导,鹤壁市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由此开始探索“多规合一”改革路径,目标就是推进空间规划编制,把“十三五”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都坚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是对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说,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天花板”,规划又不能变来变去,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处理好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关系。
优化国土空间,让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秀美
从地图上看,鹤壁市域面积并不大,但西依太行、中起丘陵、东连平原,地形地貌复杂。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后,当地随后编制了《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这份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结合现实地貌和长远发展对全市进行了科学功能分区,“多规合一”迈出实质性步伐。
鹤壁市副市长朱言志表示,从地位上讲,《规划纲要》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从内容上看,《规划纲要》涵盖了的生态、农业、产业、城乡、交通、水利等发展规划。
经过近两年艰难的探索实践,实验区建设效果初显:
——科学功能分区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五带一区”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双星多支点”单元组合型城镇化格局、以“三廊三带三区”为骨架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
——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8%提高到25.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8%提高到29.9%,煤炭行业比重由19.8%下降到8.3%;
——城乡发展趋于协调。截至2015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66%,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8.7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区带动、协调联动能力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