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长憧憬
带着大家脱贫致富让儿子进城安家
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但在勒尔村生活,却总是不方便,就是买一包盐巴,也要来回攀爬至少三个小时。
有人搬到了山下,搬到山下的,主要是古曲洛社的人。
勒尔村常住居民有108户、480多人,分为4个社:牛觉、特土、勒尔和古曲洛。古曲洛社曾经是昭觉县人数最少的社,只有9户村民,只有70多亩斜坡旱地,土地贫瘠,相比勒尔社,生存环境太过恶劣。曾经有村民养了一头牛,在一个大雾天,牛听到峡谷对面村子里同伴的叫声,于是循声而去,结果掉下悬崖,再也没有找回来。
莫色打吉是古曲洛社搬走的村民之一,如今,他的新家,位于山脚下的勒尔小学附近,不远处,就是省道。但,他仍然挂念着大山。每隔一两天,他都要沿着天梯,爬上悬崖。
“总感觉自己的家,还在山上。”莫色打吉说,虽然山下交通方便,但山下土地不多,而且亲戚和家人都还在山上,山上有自己的核桃地,感觉回到山上,才感到踏实,感觉回到了家。于是,他在山上和山下,沿着天梯,不断往返。
蹲在墙角,吉巴石呷掏出手机,搜寻着微弱的信号,用手机QQ与西昌的朋友交流。“信号太差了,打电话可以,联网有点恼火。”吉巴石呷今年25岁,前几年,他一直在山东打工,今年回到了家乡,一个月前刚结婚。
办过喜事之后,吉巴石呷没有出去继续打工的想法,他选择留在家里。对村民来说,他是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不愿再出门,他的想法是,在外打工虽然挣钱比家里多,但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普通话说得不好,语言交流也存在问题,还不如回家,在家养猪、养羊。
但俄的长江跟他的叔叔决定,就在山上住,这里气候好土地好,种啥有啥。前些年,政府又送来青椒树和核桃树苗子,现在花椒已经结果,可以卖钱。娃娃读书,靠着经济作物和偶尔打工,也应该能解决。
现在,扶贫攻坚的力度越来越大,勒尔村的经济作物也越来越好,核桃树挂果了,收入会增加,政府派来的干部,带来了新的理念,养羊合作社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牛羊越来越多……俄的长江跟俄的来格,看到了村子的未来。
俄的长江下定决心,要送娃娃读书,让他们到大城市安家,只是孩子上学,爬天梯确实不方便。不过,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快会解决。前段时间,凉山州的州委副书记和县上的县委书记也来了勒尔村。俄的长江听说,政府正在筹划在古里峡谷修一条安全通道。
因此,虽然回来前在东莞跟老婆一个月能挣7000块钱,但他还是决定留下来。
“有政府帮我们,我要跟邻居们一起致富!”俄的长江甩出这句话,又摸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点燃,从石头上“嗖”一下跳到了苞谷地里。
记者手记
远离城市并非远离文明
到勒尔村之前,跟所有人一样,我以为这里的人们对外界一无所知。
实际上,我错了。虽然勒尔村在地理上几乎是一座孤岛,但信息的道路却早已非常畅通。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卫星电视接收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改革开放、外出打工、进村扶贫、产业发展……这些事件,在这个远离城市的村子里,与时俱进。
远离城市,并不意味着远离文明。
虽然会有滞后。到了勒尔村,跟俄的来格交流后,我才知道,实际上,这个地理上的“孤岛”,从未远离过党委政府,上学时有免费的住宿和铺盖,当兵走出大山坐汽车火车……
后来的脱贫攻坚,干部们进村带来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村里搞起了合作社,种养殖越搞越好,外出打工挣回了钱,也带回了外界信息,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这个曾经的世外桃源。
外界的信息和思想,早已进入,这是看不见的脱贫过程;而精准扶贫、创新方式扶贫,也在这个村子里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些天来,这个悬崖上的村庄被外界广泛关注。其实这里并不是外界所想的那般闭塞愚昧和贫穷,只是那条“天梯之路”的艰险太引人注目而已。封面新闻记者梁波苟明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摄影杨涛张磊